第五篇:长征
第一节:第五次“围剿”
作者:埃德加 · 斯诺
优美词汇:
惊心动魄,衣衫褴褛,食不果腹,
朝气蓬勃,意志坚定,难以逾越,
不可思议,毋庸置疑,举世瞩目,
史无前例,自说自话,初见成效,
千千万万,措手不及,成千上万,
精彩句段:
一 毛泽东曾指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将“革命 贫手段”广泛用于对付地主和其他阶级敌人——把他们 阶抓起来,剥夺他们的土地,让他们接受“集体审判”, 迫有时还会处决掉他们——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事实上,这也在共产党自己的报告中得到了证实。在江西苏区,这种行为是被视为“专政”,还是穷人在武装起来后对富人的“白色恐怖罪恶”进行惩罚的“群众性正义”?我从来没有到过江西苏区,因此我的话不足以证明那些与江西苏区有关的二手材料的真实性,此外,我的话对这本书来说也没什么用,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仅限于我亲眼所见的事实。鉴于此,我决定在这一篇中将关于江西苏区的采访材料省去一些,因为在缺少独立佐证的情况下,读者可能会认为我在自说自话^①。无论如何,对于中国南方苏维埃的猜测,现在主要是学术界感兴趣的课题了。因为1933年9月下旬,南京发动了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共的“围剿”行动。一年后,红军终于被迫实施全面撤退。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红军完了,认为这就是红军的送葬游行。在差不多两年之后,他们才猛然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错得有多离谱,因为那时将要发生一件举世瞩目、史无前例的大翻盘事件,这一事件将把蒋介石的性命交到共产党手上,也将使国共战争达到高潮。而在此之前,蒋介石真的一度相信了自己夸下的海口——他已经“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威胁”。
(精讲点拔:将广大的贫雇农从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中解放出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这就是红军获得人民支持的基础。红军这种将人民放在第一位的宗旨也是他们得以延续到现在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
二 蒋介石采取了一种新的策略,充分利用他的优势条件—-资源优势、优良的技术、机械化装备、可获得的外界援助(红军没有这样的渠道),其中包括一支由近400架可飞行的战机组成的空军部队。红军曾缴一获过蒋介石的几架飞机,他们自己倒是也有三四名飞行员,但他们缺少汽油、炸弹和机工。蒋介石过去的策略导致了他惨重的失败,这一次,他不再像过去那样企图以优势兵力猛攻并占领苏区,而是用大部分兵力对“匪军”进行包围,并对其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
(精讲点拔:在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行动中,蒋介石是改变了之前的战术,转而发挥自己在资源,技术,装备,外界援助上的优势,封锁苏区,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推进,逼迫红军进行阵地战。可见蒋介石的狡猾。)
三 这个策略耗资巨大。蒋介石修建了数百英里的军用公路以及成千上万个小型碉堡,而且每个碉堡之间都用机枪火力或大炮火力连接起来。他这种攻守结合的战略战术意在削弱红军的机动优势,突显红军兵力少和资源不足的劣势。
(精讲点拔:这段话进一步突出了蒋介石在资源,技术,装备,外界援助上的优势,也说出了红军在兵力和资源不足的劣势。从这里面可以看出红军战胜蒋介石军队的困难之大。红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他们明知道前方困难重重但为了新中国能够解放统一仍然坚持向前。)
四 红军主力从江西撤离后,南京方面的军队过了好几个星期后才最终占领了红军的主要根据地。因为成千上万的农民赤卫队仍在进行游击战,为了让他们拥有主心骨,红军留下了一批最有才干的指挥员,包括陈毅、粟裕、谭震林、项英、方志敏、刘晓、邓子恢、瞿秋白、何叔衡和张鼎丞。不过他们只有6000名强壮的正规军,还有伪装成农民的两万名伤员。他们之中有上万人被俘虏并被杀害了,但他们却成功地进行了一场后方保卫战,从而使红军主力部队能够突围出去。蒋介石企图在长征途中歼灭他们,但根本来不及调动新的力量进行追击。即使到了1937年,江西、福建和贵州的一些地区仍然可以看到这些红军残部守卫在那里。那年春天,南京政府宣布,他们将再次在福建开展一场“肃清残余”的反共运动。
(精讲点拔:一部分红军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并转移,留在后方进行了艰难而顽强的战斗,他们以崇高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做出了巨大牺牲。正是红军这种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得红军势力一步步扩大。)
阅读感悟:
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人,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持续一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敌我力量悬殊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