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首发于公众号:二刀流的武汉(erdaoliu-city),关注二刀流,带你了解更有温度的武汉。
武汉,一个吃货热爱的城市,24小时的生活里,或多或少都与它的味道有关。
五湖四海的人汇聚于此,流连一日三餐之间。这里江湖纵横,市井浓郁,节奏缓慢,饮食繁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再挑剔的舌尖都能在此找到满足感。
疫情之下,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时间像被调快。门外是禁地,卧室是自己的温柔乡,厨间造诣指数增长,煎炒爆炖略有心得,不过,还是很想念那些散落街头巷尾熟悉的味道呀。
无论是商圈流动的盛宴还是老街深处不打烊的苍蝇馆子,甚至小区附近的奶茶店,此时想起,也都格外诱人。
口腹之欲被撩拨的背后,实际是关于这座城市,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以及好久不见的念想。
以味之名,期待别来无恙的武汉
武汉馆子 吵吵闹闹
@猫得解
我租房对面那家天天湘菜馆,准确说是天天湘菜馆里的卤水拼盘、爆炒腰花和脆肚,等到疫情结束后,我一定会去吃。
出大学第一份工作没做多久,我就搬到了汉阳,一住就是三年,在汉阳吃的第一家馆子就是那家。湖南馆子,名气肯定比不上小民排挡和桂萍牛杂,但在汉阳还挺不错,连我这种住附近的都经常排不上号。
店老,听说开了十几二十年,在武汉能活这么久的馆子都是宝石,都有看家本事,不需要花钱请媒体宣传。女掌柜是湖南人,掌厨的我估摸着也是,炒出来的菜量大,香辣,味道重,吃着吃着人容易上火,爱嚷嚷,所以那家店的氛围也总是格外火爆,划拳咵天的声音格外大一些。
大到什么程度,你吃饭的对象坐旁边,你俩聊天要贴耳朵,如果有人过去卖艺,估计直接就疯了。
它对我来讲太寻常了,出了门就和招牌对视,也只是当一个普通的苍蝇馆子而已。前年女朋友搬过来同居,我俩也从来没讨论过那家店,它成了消失的附近一部分,就像热干面、豆皮一样,在武汉生活久了,你不会刻意去提它。
后来有人介绍它,女朋友看到,很兴奋,说家对面卧虎藏龙,除了广知的曾记豆皮、刘胖子家常菜、夏季烧烤,没料到天天湘菜馆也是宝贝。
她是吃货,舌头比我敏感多了,马上拉我去照本宣科点了菜,吃完后我很开心,倒不是味道有多神奇,之前来吃都是中午,冷冷清清,点点小菜饱肚,这次来正赶上人流如织的好夜,配上硬菜,喧哗热闹,活色生香,味道不一样了。
在武汉吃馆子就是吃的这一点,深知本埠菜在中国美食届排不上名号,味道鱼龙混杂,都是码头上的产物,也没个独家风味,可就是这口吵吵闹闹,让我们甘心骑马觅马,前赴后继。
去年上半年,我妈跑武汉来陪我们看房子,汉阳直驱光谷,光谷甩尾菱角湖,三镇轮流刷副本,一天下来筋疲力尽。
晚上我拉着她和女朋友来到这家,来晚了,方桌一桌桌从店内往外生长,啤酒杯一杯杯往外碰,烟灰还未掉落地上就被喧哗震碎。
老板娘扯着嗓子叫喊,拿号的往外走走,脆肚卖完了,腰花没有了,要不要换别的?过了会儿,又偷偷过来和我女朋友说,知道她喜欢吃,腰花偷偷给她留了份。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城市定居错不了。
黑皮牛杂 二合一
@林一白
与黑皮牛杂分别的18天,我很想它。
武汉的牛肉面、牛肉粉我吃过很多,骏骏、金焱、曾师傅、三狗、鹿鸣春……但没有哪一家有黑皮的分量,15块钱的二合一,加几勺酸萝卜,满满一大碗。
去年春天的时候,杭州工作的老友过来看我,过早,就选在黑皮。一碗牛肉面,配一个从蔡明纬买来的面窝,他吃得满头大汗,连汤汁都喝到见底,连呼过瘾的同时,顺便还diss了下杭州:美食荒漠,早餐就只有包子,还是武汉滋润。
2019年,各个行业都进入寒冬,小区楼下的几家餐饮店日子也不好过,庆幸,黑皮牛杂依然坚挺。
去的次数多了,几个店员也都知道我的口味,甚至掌握了每天过早的食谱,比如,周一是牛肉面,周二是炸酱面,周三是原汤粉……都说武汉人性格粗中有细,从这一点来看,准没错。
封城的前两天,我从武汉准备回老家,早餐还是在黑皮解决。煮面的阿姨,笑着和我打趣,明年还在武汉吧?最近加班忙?看你好像瘦了不少,回来的时候再过来吃面,阿姨多给你加肉。
听到这话,眼眶竟然有点湿润,疫情暂不明朗的当下,想问她过得还好吗?
怪味锅盔 地道寻常
@梁文静
武汉有太多美食,在一场悲情的苦难之中,我最想吃的,还是那种最寻常的味道。出门就有,每天都能吃到。
比如,小区门口的怪味牛肉锅盔。
其实它不算很好吃,没那么酥脆,肉也很少,卖相比不上烧烤的肆意狂妄,味道也不如隔壁藕汤的柔情扑面。在小区门口散尽喧嚣的宵夜摊上,锅盔的人气几乎排至末流。
可是在很多个加班回家的深夜,它都是我充饥的第一选择。
人少,速度快,面皮揉开,摊成薄薄的一张,肉藏其中,往炉内轻轻一贴,它便在火海中挣扎出一点不易察觉的香。“老板,来一个牛肉的,做怪味儿,多放糖”。确实不够惊艳,哪里算什么美食,但安心就好。
聚在武汉 饮食男女
@七个栗子
武汉封城第16天时,我就把几乎所有熟悉的味道都在脑海里过了一遍。
蔡明纬热干面、精粉世家、泡蛋苕粉、骏骏牛肉粉、赵师傅油饼包烧麦、小秋水饺、黄毛鸭脖、小胡子烧烤、小郡肝串串香、桂萍牛杂、小民大排档、巴厘龙虾、武大水煮鱼、亚老幺豆皮,七七饺子,还有粮道街那家经常排长队的吊锅店。
我想念那一口忙碌之余的酸甜苦辣,还有几个好朋友聚会的日子。
这是一座人情味浓郁的城市,豁朗而包容。无论在此生活多久,你总会自然而言认识几个可以随叫随到,坐在一起吃饭咵天的朋友。
过往的闲暇时间,我几乎都和他们一起度过。趁着夜色溜进长堤街,煤炉老灶的桂萍牛杂搭配几两白酒吃到微醺;汉阳的玫瑰街、西大街,烧烤架上的热油,流淌渴望很久的麻辣鲜香;小郡肝串串香,就朋友聚会而言要比火锅吃得更尽兴,它的打烊时间很晚,常是我们情绪失落或工作不如意最好的去处。
半秋山 好久不见
@幕遥
最想念的味道还是半秋山的牛排,因为和大学初恋最后一次吃饭就在那里。
毕业之后我出国,他留在武汉,算是无疾而终。疫情爆发的时候很想问问也在武汉的他还好吗?想知道他是否平安,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勇气。
疫情过去之后,想给他打个电话,再去吃一次半秋山。
杨记隆府 甜蜜约定
@黑漆漆
武汉人的特点都藏在武汉话里,比如“岔”,形容武汉人喜欢到处玩,爱热闹。然而,疫情之下,让这个本该岔里岔气的城市一下失去了原本的样子。
我是个吃货,曾经也算是美食博主当中的288线女主播,有事没事就喜欢找找美食。闭门不出的日子里,除了在家里翻些膨化食品和坚果外,无所事事。好像,我和老公最爱吃的杨记隆府已经很久没有吃到了。
武汉人,偏爱咸口、辣口,刚好老公又是个特别爱吃炒菜的直男,所以定期去汉街的杨记隆府花钱长肉是我们的“甜蜜约定”。
疫情发生后,身为警察的老公被分派驻点一线,为了不让我有接触病毒的可能,他回家就主动自觉隔离,离我老远,一起吃饭都是公筷,更别提能出门了……
前几日的元宵节,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的团圆日子,现在却成了抗击疫情的作战日。祈祷疫情快快过去,希望我身边那些十几日没见的狐朋狗友都还坚挺。
火锅翻滚 沸腾生活
@凹凸曼
这个春节听到“火锅”好像真的有了应激反应,自动开始脑补毛肚、虾滑、蟹柳的味道,或许怀念的也不仅仅是那一锅红油翻滚,更思念和那些坐下来涮火锅的朋友。
过年前,提前和他们在武汉天地约了一顿火锅。那天的武汉很冷,但是屋里的人很快乐。
那时的我们没想到,一周后这座城市会被按下暂停,会足不出户人人自危。不过,即使阴霾来袭,我和朋友仍在每天互报平安互相安慰,约定着,一切结束后,还要约很多很多的火锅,还要继续享受沸腾火热的生活。
韩国料理 地道家常
@图拉
希望疫情早点结束,然后上班赚钱,下班了就能和朋友们去吃长白山韩国料理。
它是藏在宾馆一楼的街头韩料小馆,看起来朴实粗糙,谈不上装修和服务,却凭借着真实亲切感,让你觉得自己是在首尔的老城区随便进了一家街头小店。
部队火锅、炸酱面、紫菜包饭、辣炒年糕泡面、烤五花肉、冷面……每一样都是非常地道的韩国家常味,分量多、价格还实惠,摆设也是韩国老百姓的日常,期待疫情结束后,能在这里遇见更多陌生的朋友。
前几天,北京的一位朋友问我:武汉现在怎么样了?让我不安的是她第二个问题:大家的情绪还稳定吗?
也许我的朋友圈里不停更新的动态能够作为回答,生活无聊,焦虑失眠是不少人的常态。拐点暂不明晰的当下,只能在心里无数次期待,疫遁寒消,春暖花开的日子早点到来。
口罩摘下那天,便是味蕾放纵之时。
愿我们走遍城市里每个想去的地方,见每个想见的人,痛快呼吸,尽情拥抱,然后把所有的坏情绪,无论远忧或近虑,都统统消化在酸甜苦辣的味道里,推杯换盏之间,化为一缕缕升腾的热气。
今日讨论
你呢,疫情结束后最想吃的第一家店是什么?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