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看课堂》中,张老师再次提到:“作为教师,我们不要限制,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而应从教育学的角度,去理解你的职业;从生命学的角度,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看这个职业,看你所做的工作。”
这就要求老师要有生命教育的意识,特别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能非常理性地看待分数,不唯分数论,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己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比如我一直在坚持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阅读习惯,这对于考试成绩来说,或许完全无效,或者是马上看不到成效,但从长远发展来说,一个热爱运动的人必定性格更好,身体更健康,心理也更开朗一些,也就活得更长寿些,就更有可能拥有更有宽度和长度的人生。
但事实上还是比较难做到的,你很难因为长期带领学生运动而被评为优秀、评上更高级的职称,很难因为长期带领学生阅读而成为更有名的老师。所以说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更需要有职业认同感,有更强的使命感,有更深切的生命化教育的意识。
在本篇中,张老师还说到了教师的非专业性的素养,他说:“其实,教师还有另外一种非专业性的素养。比如,他的课堂语言、课堂态度、课堂节奏等,这些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非专业性的素养。非专业素养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是身体性,包括语言、表情、眼神、听力和姿势,这是属于身体的素养。一个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课上得好不好,其实跟他话说得清晰不清晰是有很大的关联的。一个小学教师说话说得太快了,没有节奏,没有标点符号,不懂得抑扬顿挫,哪怕他的专业素养再高,教出来的学生都可能是学业有困难的。这不是专业素养的问题,而是表现力的问题(你怎么表达你的素养)。
第二个是教师的价值观。价值观是高于专业素养的,说得笼统一点,是人类的情怀;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我们最终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对此,你需要很有敏感的意识。
第三个是亲身体验,亲自参与。最重要的是需要像黄爱华老师这样的人,他那个课件都做了20多遍了,第二天要讲了,头天晚上还要拿来改一下,因为还可以发现新问题,这才是一种做教育的态度。”
非专业素养对于小学老师来说更加重要,小学的学科的知识并不特别深奥,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老师的语调、对课堂的把控、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这个老师喜不喜欢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这个学科的学习状况。
现在的年轻老师,大多都是本科学历,特别是有些师范类学校毕业的,比如我们这里的河职院,前身是老隆师范,培养出来的人才数不胜数,可以这么说,现在整个河源市的教育的顶梁柱大多出自老隆师范,现在虽然改革了,但师范专业的教育模式依旧沿用以前的模式,所以培养出来的老师从专业素养角度来说,他们是非常优秀的,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如何把知识用学生接受的方式去教给学生,对教育永葆希望,始终坚持人的教育,并努力成为有自己特色的好老师,或者这是更重要的吧。
张老师在《教师的使命》中也写道:“小学教师在知识教学方面,也许是很难把学生教坏的。为什么会教不坏?因为小学教育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也就是,孩子今后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有纠错的机会,能够不断地产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这就好比有些人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计算不好,到了高年级的时候也许自然而然就会了。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千万不要把孩子的学习的路堵死了,不要把孩子的学习兴趣磨灭了,不要把孩子的好奇心给杀死了,不要把孩子的创造力给抹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