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是一本挂羊头,卖狗肉的书,因为压根就没说任何阅读的方法,只是他自己阅读的总结,再加上历史书籍的梳理而已。
其次,这不妨碍咱们从中有所收获。
最后,以下是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经验,梳理的关键词。
1. 关键词:
读的书越多,我就越珍视概念。其中一个原因是:每一个重要概念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位伟大学者一生的心血。
从百科词条再往下深挖一点,这一点至关重要。
普通人和有学识的人,同样生活在由概念构成的世界上。区别仅仅在于,有学识的人会借助阅读,往下深挖一点。哪怕只深挖一厘米,也会赢过99%的人。
2. 开放的心态和头脑
大度:面对他人各式各样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视若无睹。人们的感觉各自不同,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泰然处之,才能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们,都拥有这种才能。
虚怀若谷:某种程度上,是我脑中纷纷攘攘的知识限制了我的思考,限制了我的观察。若是回到一种“无知”的状态,直接面对现实的种种,是不是才是“智慧”的真正开始呢?
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头脑开放的人经常觉得有必要从对方的视角看待事物。
3. 超越原本的生活
到陌生地方去,纸上卧游也好,实地观光也好,我们都身负一个目的——对自己原本生活的超越。
之前喜欢读诗歌写诗歌,看到过一句类似的绝妙比喻——什么是诗歌?诗歌就是让人短暂地出神,超越平凡的日常,神游物外。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4. 反过来说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反过来也成立:时代的一座山,落在个人眼里,可能不过就是一粒灰。
古人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句话还能反过来理解:即便只饮一瓢,那也得是从弱水三千的全局里取出来的。
我思故我在,他思故他在。通过阅读,我们脑海中拥有了许多人格储备,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5. 下笨功夫
但自此以后,黄仁宇就成了历史学界唯一通读过《明实录》的人。别人是在池塘里泡过水,他可是在大海里游过泳,对史料的感觉当然远超他人。带着这样的底气行走学术江湖,谁也不怕。
我们来算算账:5年时间,每天读50页,听起来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但是5年,其实就是一些专业硕士加博士的就读时间,利用起来,练就一门可以吃一辈子的本领,是不是很划算?
像黄仁宇、吴晗花四五年时间专门啃下一本大部头,形成垂直领域的行家,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是否也行得通呢,吃透一本专业的大部头,形成护城河,让自己在垂直领域出圈。
6. 工作和生活合二为一:
一个农民带着全家人下地耕种,既是在工作,也是在生活。
7. 读书的意义
一种是学习书中的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竞争力;另一种是通过感知历史先例和人格模板,获取意义资源,把自己融入更大的共同体中,找到同盟军,从而获得力量。
8.如何“优化”?
就是对事物进行量化管理。没有量化,就没有优化可言。
9.机制行动
王阳明那么伟大,说到底不过是洞悉了一个真相:再好的道理,做不到也是空谈。
光有道理不行,得有具体的行动方案;比如回复赞美,把赞美的阳光反射到赞美者身上。温柔地回应一句:“你真是太好了。”或者:“你能注意到这一点,观察真仔细。
只说亲身经历:所有人的建议,都是毒药,而所有人的经历,都是宝藏。
眼下的困扰不过是成长中必然的烦恼。这个烦恼结束了,下一个烦恼会不请自来。习惯就好。好的医生会告诉你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10.爱好
什么是爱好。他哈哈大笑说,“费劲、费时间、挣钱的事,叫上班;费劲、费时间,还花钱的事,叫爱好”。他这两句话的关键词,其实是“费劲”。
很多人填表的时候都会写:音乐、电影、旅游、读书、美食、运动。但我知道,对大部分人来说,那只是他们享受的方式,而不是兴趣和爱好。
二者之间的区别很简单:享受,是感官接受外来的刺激;而兴趣和爱好,是多了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兴趣—能力”的循环。
爱音乐,可曾专攻过某项乐器?爱美食,可曾在烹饪技巧上有过精进?爱旅游,可曾深研过某地的历史和风物?爱电影,可曾试着拍摄、剪辑过一个视频?如果尝试过,那你就已经在“爱好”的路上了。如果没有尝试过,那你就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娱乐消费者。
所有大玩家都是狠角色。
享乐和乐趣的不同:第一,“享乐无须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调用高度的注意力”。第二,享乐仅仅是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不能带动自我成长;而乐趣是“超越既有制约,完成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且“乐趣具有向前发展的特性,并蕴涵新鲜感和成就感”。第三,享乐转瞬即逝,而乐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