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好多有关阅读的书,罗胖这本是我见过的第一本看不到方法又处处是方法的书。
全部的方法都涵盖在让你爱上阅读之内,于润物细无声间敲击心灵。
今天开始分享第二部分——“遥远的地方”
我有一个梦想,终有一天,我的足迹会遍布那些遥远的地方。
我知道,在所有通向远方的路径中,阅读是最便捷,也是最有魅力的那一条。
远方的景色总能涤荡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琐碎中抽离出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读书,也是我们看见远方的一种方式。“风物”“棋局”“窥视”“他顾”“意义”“行动”六章,将会向你展示“纸上卧游”能看到的六种风景,让你感受到生活在别处的乐趣。
我能否去书里拜访各地风物,将“神山圣湖”收入眼中?
风物
SCENERY
带什么诗去远方
遗落的盛况
遮蔽的过程
忽略的情感
书中自有风物
阅读,让我们成为移民。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
人生不过百年。到远方去,在有限的时间里看到更多景观,是我们的本能冲动。若有幸能在山水之间行走,又何必青灯黄卷地苦读呢?
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但是,一趟远行,真的能够离开书吗?
清军入关后不久,大学者顾炎武开始了他的天下行走,主要考察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多地的山川形势,著成地理志长编,也就是闻名后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路途中他随身的,除了必不可少的盘缠、干粮,还有两匹马、两头骡子。牲口背上驮的是什么?是书。
这一路上,顾炎武看到的是山川关隘,关心的是治乱得失。眼前景物和书中记载必须两相参照,才能变成他的大见识、真学问。
远游的目的是重塑自我,是深度的人文互动。没有书籍和知识伴随的旅程,是不可想象的。
关于远方,我们在书中能找到什么?
首先是被遗落的盛况。
今天我们如果去河南开封,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原城市。而我们知道,千年之前,这里可是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更准确地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开封,是在古汴梁的上面。由于黄河决口,大水曾数次淹没开封,于是逐渐出现了不同朝代的古城叠加在一起的城摞城奇观。大宋的东京梦华,被掩埋于今天开封地下约10~12米的深处。只有翻开书本,它才能重现盛况。
今天能看到的景物,其实是激活我们书本知识的快捷方式。反过来,在书中读到的信息,也是让我们游兴大发的诱因。
读遗落的盛况部分,激发的不仅仅是旅游的兴趣,更是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遮蔽的过程
我爱读一类游记作品。作者不只是介绍沿途的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而且是用追问的目光求解每一个看到的现象。
股神巴菲特说过一句话:“虽然我也靠收入生活,但我迷恋过程要远胜于收入。”游览风景其实也一样。用足迹丈量大地,用耳目搜寻风光,之所以远远不够,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忽略的情感
除了情境和过程,人类最重要的东西——情感——也经常会被遗落。而书籍能帮我们还原。
书中自有风物
除了自然景观之外,书本身也是旅行的目的地。
所谓旅行,就是“从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去一个其他人待腻了的地方”。有很多书也是这样。它们被某些文明熟知,但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却全然是陌生地带。
到陌生地方去,纸上卧游也好,实地观光也好,我们都身负一个目的——对自己原本生活的超越。
《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你肯定会奇怪,“德”的反面怎么会是“土”呢?
宋代的朱熹做了个解释:“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
原来如此。一个普通人,如果只是沉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他的一切成败利钝,都是环境使然,这就是“土”。我们今天讲“土豪”,也是这个意思。那怎么才能从一个普通人转身成为一个君子呢?孔子给出的方案是“怀德”,就是追求那些固有的善,追求那些超越性的原则。
这既是旅行的意义,也是阅读的意义。
书单
BOOKLIST
你可以在这些书中直抵远方风物:
《赫拉克勒斯之柱》〔美〕保罗·索鲁,薛璞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
《旅行的艺术》〔英〕阿兰·德波顿,南治国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版
《圣经的故事》〔美〕房龙,朱振武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版
《穿越非洲两百年》郭建龙,天地出版社2020年版
《从大都到上都》罗新,新星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