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事记
下课了,张老师兴冲冲地到我办公室里来,告诉了我他的决议:“我跟孩子们说好了,再有上课玩玩具的行为,请家长来接回家先玩,玩够了再回来。”这当然只是气话。不过,到底是什么事让张老师得用惩戒的方式来整顿班务?我私下去探听消息。据班里各大“时事记者”们播报,最近只要不是语文课,总有一些男生们偷偷把自己带的玩具拿出来比拼,其中最频繁出现的大概就是皮筋枪了。听说,这些顽皮的男生们拿着“枪”就以为自己是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包里一袋一袋的橡胶小皮筋不停地发射,在“打斗”中还容易误伤周围的人。都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因为被误伤打疼了吵嘴打架的也不是没有。自己不遵守课堂纪律,还打扰其他听课的同学,这样的冲击力还有安全隐患,怪不得张老师要用这样有威慑力的方法来严禁了。知道了这样的内幕,我干脆把“禁止”更上一级,不但上课不许玩,也不许把各类玩具带到学校里来。入室即静,入座即学,教室不应该是游乐场。
祚熙最近沉迷于写小古文日记,把历史人物的新编笑话转换成半文半白写下来,一天一篇,乐在其中。同桌俊皓大概是受了感染,开始用半文半白的“古文日记”记录班级两位同学的争执。对小古文有兴趣爱好,爱看爱写,当然是好事。他们年纪还小,积累不足,当然不能用真的文言语法来评价,那我除了能给他们每天画个可爱的评语以外,还能做什么呢?思考良久,我决定不教句法,只在每篇日记里适当的地方教点真正的文言词来进行替换,也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好久没认真看古文了,我也觉得自己积累不足,最近拆封了一本《念楼学短》,跟着每天也补一补文言知识。
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节节的骨骼,稳稳地支撑着阅读者的灵魂。阅览课上,过半的孩子看书总是趋向低龄化,捧在手上的总是绘本、注音本、漫画之类轻松的东西。这个学期,孩子们阅读量和读书的质量有所下滑,除了有一些孩子还在一本一本啃名著和散文外,更多的孩子看的,都是网文一类快销的的书籍。这样轻松的书,不是不能看,而是不能一直看。因为,想从这样的书里获取快乐很容易,他们用词简单,剧情波折,有画面感,也容易带给孩子刺激和享受,但是往往合上书籍以后,就会觉得感想不足,想从里面学到知识,类似大浪淘金。怎么把孩子的阅读兴趣拉回来?今天上课的时候,我给孩子们推荐两本书——《我们一班的作文书》和《小学生鲁迅读本》。前者建议他们翻一翻,看看同年级同学写作的角度和灵感;后一本便宜,就建议他们最好能买一本,我们在班里根据阅读任务单进行大约十天的共读。
社交时间
每天中午,是孩子们的社交时间。
在这里,朋友和朋友坐在一处,佐餐的是彼此的共同爱好和小秘密。饭后,男生们约着去操场上打乒乓球和练足球,女生们三三两两地去大操场上溜达晒太阳,还有在教室里围着我聊天的,有忙着把同学头发扎成小揪揪的……这种共同生活的经历,让同窗情谊越来越浓。
雨中曲
孩子们最近课堂状态过于活泼,有些孩子讲起话来收不住。在班主任的课堂上都如此,在其他课上表现可想而知。我最近在翻看安栢关于小升初儿童的陪伴记录书籍《上岸》,再看到班里这群孩子的表现,不免有种“毕业班家长”的焦虑,恨不得从下周起坐在班里陪读,或者干脆给教室装个监控,时常盯着才好。
现在孩子们正值青春期,心理健康是我最关注的话题。中午给孩子们留了十五分钟时间画雨中图。先听音乐想象画面,再用铅笔在纸上轻轻画下来。每隔半个月,我就带孩子们做一次这样的练习。来交画稿的孩子,就静候一旁,等待我可能会有的问题。这样当面先简单问一问,如果有孩子需要单独沟通问清楚的,我再悄悄地带他们去咨询室私下询问。孩子们鬼灵精,只知道要动笔画,一定是老师想看心理状态了,有的想单独告诉我事儿又不好启齿的,就故意把图画得毛骨悚然些。其实,画的笔触、轻重、内容、占幅和每一个细节,又哪是他刻意改得了的呢!
雨中曲这幅图,实际上是想看孩子们目前感知到的压力、情绪控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画的内容上来看,孩子们的压力管理和策略应对都很好。我倒是发现一件很好玩的事,这么一个月一个月地画下去,孩子们的速画能力越来越好,有些甚至像艺术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