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补遗卷八·五九】
南齐有才女韩兰英,献《中兴颂》者。吾家侄妇戴兰英,名与之同,而才貌双绝,嫁从子□,□赴京兆试,卒于京师。兰英年才二十余,傫然婺也,教其孤阿恩,冀他日有陶、欧两母之望。余为题其《秋灯课子图》。兰英赋长句谢云:“翁昔才名噪天下,惜墨南金重无价;春三闻泛武林舟,急命工师绘图画。杖朝今旦客缤纷,欲乞题词日不暇。辱索收录付侍史,顿释从前心胆怕。一回瞻拜一回幸,五月频烦三枉驾。白门归棹甫经旬,兔毫跃起珊瑚架。寄来展诵琳琅句,细楷高年真奇诧。九天云影忽下垂,千里河源惊直泻。卷中差比无盐齐,林下惭非咏絮谢。九龄稚子课未成,一盏秋灯贵难卸。蒙公椽笔撰长歌,俨似莲峰耸太华。滥厕弟子十三行,我较名姝有凭藉。夫婿君家旧竹林,一脉师门非外借。仓山山色晚逾青,道远枫江阻亲炙。读尽丹铅万卷书,弱草也沾时雨化。深闺寂处提唱稀,拟托闲吟辄兴罢。从今暗里度金针,络绎抽思昼复夜。蛩音岂作许田易,鸿藻翻同郑璧假。敢附齐代韩兰英,终愧君家袁大舍。”
南齐,(479年—502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开国皇帝萧道成曾在宋明帝在位期间担任右军将军。宋明帝去世后他与尚书令袁粲共同掌管朝政。公元474年,萧道成平定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的反叛,进爵为公,迁中领军将军,掌握了禁卫军,督五州军事。477年,萧道成杀后废帝刘昱,拥立他的弟弟刘准继位。萧道成被封齐王。479年,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建立南齐,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国号源于谶纬之说。民间有谶歌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宋”。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起兵夺位的将领萧衍。南齐覆灭,南齐是南朝四个朝代中最短命的,仅有二十四年。
韩兰英,(约公元460年前后在世),南朝齐代女文学家,与鲍令晖齐名,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她的传记附在《南齐书·武穆裴皇后传》中。有文辞。宋孝武帝时献《中兴赋》被赏入宫。齐武帝时为博士,教六宫书学。宫中以其年老多识,呼为“韩公”。钟嵘赞云:“兰英绮密,甚有名篇。”(《诗品》卷下)原有集,已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一首。传当时有一颜氏女,由于丈夫嗜酒,父母把她强索回家,后入宫就职。某夜,皇帝命后宫司仪韩兰英为颜氏作诗。韩兰英奉诏,即席赋诗一首:“丝竹犹在御,愁人独向隅。弃置将已矣,谁怜微薄躯?”诗中对颜氏女寄予无限同情,同时流露出愤愤不平的怨恨,多少也有顾影自怜的意味。皇帝闻后颇受触动,于是打发颜氏女子出宫回到父母身边。此诗是韩兰英存世唯一作品。
戴兰英,字瑶珍,浙江嘉兴人。袁知次子(袁枚族侄)之妻。早寡,居苏州。有《瑶珍吟草》。
傫然,音lěi rán。释义:1、颓丧貌。《史记·赵世家》:“(主父)见其长子章傫然也,反北面为臣,诎於其弟,心怜之。”宋·叶适《祭内子令人文》:“我病大热,傫然枯峙。”2、形容重迭堆积。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沉杨、周文元,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婺,音wù,星名,即婺女,也叫“女”、“须女”。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三宿。其星群组合状如箕,亦似“女”字。古时妇女常用簸箕颠簸五谷,去弃糟粕留取精华,故女宿多吉。属土(以七曜划分为七种),古人设想其为蝠,故亦称女土蝠。有一相关迷信歌诀:女宿值日吉庆多,起造兴工事事昌,葬埋婚姻用此日,三年之内进田庄。《广韵·遇韵》:婺,婺女,星名。《康熙字典》:又星名,玄枵之次。《星经》须女四星,一名婺女。《前汉·谷永传》日食婺女之分。《左思·吴都赋》婺女寄其野。
阿恩,小名恩官。其他不详。(资料缺)
陶、欧两母,乃中国历史上四大贤母中的二位。一是陶母湛氏:陶侃的母亲,封坛退鲊,截发延宾,让儿子结交更好的朋友、懂得清廉。二是欧母郑氏:欧阳修之母,因欧阳修少时家贫,欧母则以荻画地,教他认字。另两位贤母是,孟母仉氏:孟子的母亲,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为儿子的教育选择好环境;岳母姚氏:岳飞的母亲,精忠报国的典故为世人称颂。
惜墨,指惜墨如金,意思是爱惜墨就像金子一样,喻不轻易动笔。出自宋·费枢《钓矶立谈》:“李营丘惜墨如金。” 李成,字咸熙,长安人。原是唐代皇室,五代时避乱于山东营丘,故又称李营丘。善画,用墨不重,轻淡如在烟雾中,显得飘渺幽清,故有李成惜墨如金之誉。
南金,本义指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也用来比喻南方的优秀人才。《毛诗正义》卷二十之一〈鲁颂·駉之什·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毛传:“南谓荆扬也。”郑玄笺:“荆扬之州,贡金三品。”孔颖达疏:“金即铜也。”《后汉书·宦者传序》:“南金、和宝、冰纨、雾縠之积,盈仞珍藏。”唐·白居易《酬张太祝晚秋卧病见寄》诗:“何以报珍重,惭无双南金。”
春三,当指春三月,或三春。
武林,杭州之旧称。至今“武林”仍是杭城的重要地名,如武林路、武林广场、武林门等即是。武林之名最早出自《汉书》,与境内武林山有关。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一般认为,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这很可能是杭州古称武林的由来。“武林”又称“虎林”,据传唐朝为避李虎之讳而改“虎林”为“武林”,而“武林”在之前的《汉书》、《晋书》均有记载。
杖朝,音zhàng cháo,八十岁的代称。《礼记·王制》:“八十杖於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唐·韩偓《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为将朽质,犹拟杖於朝。”
辱索,敬称他人的讨要、索求。辱,谦辞,表示承蒙:例,辱临,敬称他人的光临,《左传·昭公七年》:“嘉惠未至,唯襄公之辱临我丧。”索,指讨取,要:索还。索求。
侍史,亦作“侍使”。释义:1、古代没入官府为奴的罪犯家属中,以年少较有才智的女子为侍史。2、古时侍奉左右、掌管文书的人员。
白门,南京的别称,代指南京。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其正南门为宣阳门,俗称白门,故名。
珊瑚架,指用珊瑚制作的笔架。唐·罗隐《咏史》:徐陵笔砚珊瑚架,赵胜宾朋玳瑁簪。明·李云龙《寄张太史》:珊瑚高架徐陵笔,玳瑁新装逸少书。本句中的“兔毫”指兔毫毛笔。
无盐齐,指齐国的无盐,亦称“无盐女”。即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为人有德而貌丑。后常用为丑女的代称。
咏絮谢,指东晋谢道韫,曾以“柳絮因风起”的诗句比拟雪花飞舞,其叔父谢安大为赞赏。见《晋书·列女传·谢道韫》。后以“咏絮”为称扬女子能诗善文之典。
椽笔,音chuán bǐ。解释:指大手笔,称誉他人文笔出众。《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后因以“椽笔”指大手笔,称誉他人文笔出众。宋·王安石《英宗皇帝挽辞》之一:“谁当授椽笔,论德在琼瑶。”
太华,山名,即西岳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南,因其西有少华山,故称太华。西峰是华山最秀丽险峻的山峰,海拔2082米,华山主峰之一。峰顶翠云宫前有巨石状如莲花,故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徐霞客《游太华山日记》中也记述:“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诗中有“石作莲花云作台”句,也当指此石。
滥厕,音làn cè,谓混充其间。宋·秦观《序》:“又当时奉诏集帖之人,苟于书成,不复更加研者,颇有伪迹滥厕其间。”
竹林,叔侄雅称。晋代竹林七贤中阮咸、阮籍是叔侄,故称叔侄为贤竹林。《幼学琼林》:竹林,叔侄之称;兰玉,子侄之誉。戴兰英是袁枚的侄媳。
仓山,实指小仓山,代指袁枚。小仓山,位于南京清凉山之东,五台山之北。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仓山”条载:“小仓山”在上元清江门内,有随园,旧为隋织造园名,袁简斋(袁枚)先生侨寓处。其名称的来历有二:一说为宋代驻军粮仓所在。明代,因小于锦衣卫之大仓,故得名小仓,山以仓名。另外一说城外岔路口有仓山,比此仓山大,故得名为小仓山。海拔40米。
枫江,苏州市枫桥古镇寒山寺附近的一条河。与上塘河相交。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杭州开凿的第一条运河就是上塘河,古称秦河。隋朝的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610年)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又对它进行了拓宽和疏浚。初为江南运河南端,经柳浦通浙江。元末,张士诚开凿新运河(塘栖至江涨桥段)后,江南运河改道,上塘河为江南运河支流。《枫桥夜泊》中的“枫桥”横跨此处的上塘河。
亲炙,音qīn zhì,是指亲身受到教益,亲受教育熏陶。《孟子·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朱熹集注:“亲近而熏炙之也。”
丹铅,音dān qiān,指点勘书籍用的朱砂和铅粉。亦借指校订之事。出自唐·韩愈《秋怀诗》之七:“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提唱,禅宗用语。亦称“提倡”、“提纲”、“提要”等。提,提示、拈提;唱,唱导、唱说。意为禅师向徒众提起宗要予以唱导。因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故一般不作具体讲解释义,而多作种种形式的唱说。唱说的主要内容为古德语要、公案,谓之“提唱宗乘”,以此作为宗门的纲要,令学者悟入。提唱,亦同“提倡”,倡导;鼓励的意思。明·李贽《答邓明府书》:“故不识讳忌,时时提唱此语。”
暗度金针,音àn dù jīn zhēn。度:通“渡”,过渡,引申为传授。唐·冯翊子休《桂苑丛谈·史遗》。传说有名叫郑采珠的姑娘,七夕祭织女,织女送她一根金针,从此她刺绣的技能更为精巧。后用于比喻秘诀。又也借指幕后交易。
抽思,音chōu sī,意思是抒发情思。出自《楚辞·九章·抽思》:“与美人之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蒋骥注:“抽思,犹言剖露其心思。” 唐·黄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滔早访莲扃,今悲松塔,敢辞抽思,用刻贞铭。”
蛩音,即蛩声,蛩,音qióng,蟋蟀。蛩音,意思是蟋蟀振翅鸣叫的声音。唐·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闇坐,满耳新蛩声。”
鸿藻,音hóng zǎo,意思是雄文。富丽的文辞。汉·班固《东都赋》:“铺鸿藻,信景铄,扬世庙,正雅乐。”宋·陆游《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今尚书之客,皆一时贤杰,其巨笔鸿藻,皆足以慰公於九泉。”
许田,春秋时鲁国的属地。在今河南许昌市东北五十一里许田村。位置靠近郑国,是块飞地。《公羊传》曰:“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这是周王室赐给有朝见天子资格的诸侯国一块可以在朝拜前斋戒沐浴的地方。公元前715年,郑国向鲁国提出,用祊(bēng)这个地方与之交换许田。祊,是周王室赏给郑国国君跟随天子祭祀泰山时的汤沐之邑,在今山东省费县东南。按照周制,诸侯国是不许私相交换土地的。郑庄公擅自提出将祊与鲁国许田对换,一方面出于地理远近的考虑,另一方面借此表示对周王朝的蔑视。鲁国当时执政的是鲁隐公,他表示同意,随后郑国交付了祊地。由于许田虽然靠近郑国,但在许国境内,距离鲁国也比较远,郑国担心此时接受许田不太好管理,所以,鲁国也就没有及时将许田交给郑国。过了一段时间,郑国把许国灭了。不料,看似一切顺利的时候,公元前712年,鲁隐公被杀,鲁桓公上台执政。郑庄公心急如焚,担心鲁国新君不承认土地交换的事情,便向鲁国提出交接许田之事。鲁桓公新君上任,也想搞好与郑国的关系,便于公元前711年三月邀请郑庄公到鲁国洽谈。郑庄公如约来到了鲁国的垂地(东垂,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郑营乡、富春乡一带),还特意带来了一块玉璧送给鲁国。鲁国正式向郑国移交了许田。这就是《春秋》所记:桓公元年(前711年),“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请以璧假许田”。郑庄公为啥要带一块玉璧去?并且不说“易地”而是“假(假,通“叚”,即借)地呢?史书上说法不一,有说祊的地方很小,不足以抵许田,故以玉璧补足;有说郑庄公带玉璧是作为交换的凭证;比较通行的说法是,郑庄公对外宣称的是以玉璧作抵押向鲁国借用许田,以掩盖他们私相交换土地的违法之举,既是给周王室面子,也是杜绝其他诸侯国非议的口实。戴诗中“蛩音岂作许田易,鸿藻翻同郑璧假”的意思应该是:我的诗文像蟋蟀的叫声那样没有声名,怎么可能当作许田来交换呢?而袁先生的宏文巨篇如同郑庄公的玉璧那样贵重竟然真的来交换了(喻指袁枚给其《秋灯课子图》题诗,她写诗答谢之事)。
袁大舍,南朝陈后主宫人。有文学,为女学士。后主每游宴,使与诸贵人及狎客共赋新诗,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调,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