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71年秋后,邻县汤阴在冷泉村西南开山凿洞,要修一条穿山隧道,引淇河水入琵琶寺水库,以解决该县西南部的灌溉用水,平日里宁静的村庄顿时热闹起来,许多汤阴民工就住在冷泉村,其间的逸闻趣事也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诸如某女子一餐吃下八个大馒头,又喝了几碗汤,被撑得休息了好几天等等。
汤阴修的水利工程,有一段暗渠从二队的地头经过,若从此引水向北建一提灌站,可变村西北不少旱地为水浇地,于是大队决定借汤阴这条大腿搓根绳,也修一条暗渠,建一提灌站。再于是向各小队分配了任务,分段实施。再再于是,各小队紧锣密鼓的备料,开工,生生把一个冬闲变成了冬忙。
冷泉村西南七八里外,有一个鹿厂村,村里山头上的石头可以劈出石板,为了节省资金,暗渠上的盖板没用水泥打预制板,就用这种石板替代,我曾两次随队里的石匠进山劈石。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可劳动的热情足可以消寒化冰,那时的人啊,从来没有把个人利益摆上议程。找到石窝,剥开土层,老石匠看准纹路打下钢錾,接下来就该我们小工动手了,抡起大锤,瞄准钢錾,乒乒乓乓的一阵猛砸,钢錾一点点的嵌入石缝,就听“砰”的一声,一块石板与山体分离,即将去履行新的使命。就这样周而复始,屡屡成功,不久顺利完成任务,满载而归,收兵回营。
兴修水利时,我不但进山劈石,回村后还参加了水渠的开挖。修暗渠省时省工的办法就是大揭顶,先挖出沟渠,砌成暗渠后再回填,因此沟渠挖的就比较深,最后出土甚至用上了卷扬机。那天我在沟底挖土,装满卷扬机吊挂的半个汽油桶后,示意上面起吊,那次卷扬机手不知错了那根神经,一改往日稳升稳降的节奏,“呼”的一声升起老高,“砰”的一声又停在了半空,吊篮疾速摆动,直向我扑来,吓得我扔下铁锹向渠的一端跑去,阿弥陀佛,幸亏吊绳长度有限,吊篮在离我不远处回摆,哎呀,吓死宝宝了,差点儿要了我的命。
提灌站什么时候建成的,已没有了准确的记忆,大概是那次惊险冲淡了其他记忆吧,反正它的建成有我出的力,我觉得应该给我记上一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