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开始创作,到2000年《大漠祭》初版,再到2008年《白虎关》初版,我写了二十年的“大漠三部曲”。2009年,我一边感叹沧桑,一边告别关房,走入一个新的世界。我从凉州,客居岭南。再从岭南,定居沂山。我不想老死在“大漠”里,我想出来,看看世界,兜兜风。我知道,宿命里,还有更远的路要走。有人说,我的身上,蕴涵着两种东西,是他人少有的。什么东西?爱和希望。我是理想主义者,我相信希望的永恒。
——摘自“大漠三部曲”新版总序 雪漠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大漠祭》是我继《匈奴的子孙》,《一个人的西部》,《暮色里的旧时光》这三本书之后,写的第四本读书随笔。但是,坦言的来说,如果严格的从我读书随笔的内容和结构上来看的话,我写的真的不算是读书随笔,更多的是一种意识流形态的东西。如果不了解我,不了解我的生活,或许有些人读不懂我在写什么。如果你在我曾经的读书随笔中,读懂了我写的文字,读懂了我的心。那么,我真心的感谢你对我的关心和我生活的关注。还有人说,我的这种意识流的写法,属于一种思想和另外一种思想碰撞后诞生的产物。这种思想性的结晶是最好的读书随笔。
嘿!其实对于我来说,写读书随笔的真正的原因,源于一种鞭策性的坚持。在我的身上,总是可以发现诸多动物性的一面。比如,我的懒惰。所以,在诸多可以写的内容中,我选择了读书随笔。原因也正是因为,我想培养自己的毅力,希望自己可以坚持做好一件事。
在这坚持的一年中,写读书随笔已经成为了我生活方式。过程中,我也偷懒过,也想过就此写一个“句号”吧。但是,事后我总会为自己这种“懒惰”的念头而忏悔。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找借口更为容易的了。行为是最好的言语准则。还是写吧,就这样一年过去了。当写作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当爱你成为了一种沟通的模式……
坦白的说,如果没有与雪漠老师在文学上的一种沟通,我第四本写的读书随笔定然不会是《大漠祭》。也可以说,这次写《大漠祭》的读书随笔纯属我意料之外的事情。这也很像人生,总是会带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2008年的时候,我便与《大漠祭》相遇了。与我相遇的那个版本是首版,是以雪漠老师的照片为封面的。现如今,英文版的《大漠祭》也出版了。十年之间,有太多的变化。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些人消失的连背影都看不见了。在这浮浮沉沉的尘世中,有些人升华了,而有些人堕落了。十年之久,我也变了……在我的文字中,你是否也感受到了我的变化?是否也感受到了我曾经灵魂的那份阵痛与挣扎?是否触摸到我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那颗心?是的,我变了!
坦白的说,这是我第二次读《大漠祭》。我从小阅读的功底就不好,特别是文学作品。一来我看的速度很慢,二来看着忘着。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上,通常是看了后半段忘了前半段。我很清楚的记得,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把《大漠祭》大体的看了一遍。看完后,除了大概的意思,其他的人和事也忘得差不多了。除非你有意的提起某个具体的事件,我或许还能在我遗忘的记忆中,寻找到那份“痕迹”的所在。
我的世界与《大漠祭》里的世界截然不同。一个西部一个东部,一个南部一个北部,时间与空间,故事与现实……虽然我在2008年已经与《大漠祭》相遇,但我却在2013年首次阅读这本书。五年过去了,我在成长的同时,也在悄然地老去。不单单是我,还有你,你也在悄然地老去。不是吗?
五年的成长,五年的沉淀,我的心路变了。我期待再次翻开《大漠祭》,再次走入书中的故事,再次触摸主人翁的灵魂。我相信这次重读《大漠祭》,我定然会有新的收获。因为相对于五年前的我来说,我已经是全新的自己。新的灵魂,新的内心世界,新的格局,一切如新。
我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亦永远相信希望。我总在雪漠老师的文字中触摸到爱与希望。当然,这早已不是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对话,而是心与心之间的交谈。所以,此次重读《大漠祭》,借此机会写写读书随笔。对我来说,不单单是一次文学朝圣,同样也是一次灵魂与心灵的洗涤。
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不单单希望,自己能够再严以律己多一点。我同时希望,自己的心能够再柔一点。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离去的那一天。毕竟,当我们在生活中遇见逆境的时候,那份无助与疼痛会产生一份共鸣。所以,再次开始写读书随笔,除了坚持之外,就是爱的意义了。如果你能在我的文字中,感受到一份希望与幸福的话,那么,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份荣幸。
今天我想以“大漠三部曲”新版总序中的诗来结尾,它出自雪漠老师的一首诗,这首诗名为《风中的秋蝉》。
“我的诗总是没有结尾,
很像我的生命和觉悟,
也如我心中鲜活的你。
风中的蝉翼渐渐远了,
一如那亘古的叹息。
我总是在别人的病了,
疼痛我自己。”
写于2018年12月11日广州帽峰山
修改于2018年12月12日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