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1973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甚至从中产生歪曲的认识。例如,医生在估计病人因极度失望而导致自杀可能性时,常常容易想起病人自杀的偶然性事件。这时,如果进行代表性的经济判断,则可能夸大极度失望病人将自杀的概率,这就是人们在判断中存在的锚定效应。
1974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明锚定效应。实验要求实验者对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席位的百分比进行估计。因为分母为100,所以实际上要求实验者对分子数值进行估计。实验者被要求旋转摆放在其前面的罗盘随机地选择一个在0到100之间的数字,当转盘的指针停留在65%这个刻度时,要求被试回答:非洲国家的数量在联合国国家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是大于65%还是小于65%?
对于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大部分被试都会回答小于65%。
实验者接着又问:“具体的比例是多少?”
多数被试回答45%左右。
接下来,研究者又对一些从来没有参加这类测试活动的人进行了测试。当转盘的指针指向10%的时候,要求被试回答:非洲国家的数量在联合国国家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是大于10%还是小于10%?
这也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大部分被试会回答大于10%。
实验者接着又问:“具体的比例是多少?”
多数被试回答在25%左右。
所有的被试者都知道,转盘的数字是随机出现的,但是,他们的回答却明显地受到转盘先前给出的数字的影响——即使这些数字是无关的。也就是说,被试的答案被“锚定”在先前给出的无关数字上了。
许多金融和经济现象都受锚定效应的影响。比如,股票当前价格的确定就会受到过去价格影响,呈现锚定效应。证券市场股票的价值是不明确的,人们很难知道它们的真实价值。在没有更多的信息时,过去的价格(或其他可比价格)就可能是现在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锚定过去的价格来确定当前的价格。锚定效应同时发生在商品定价的其他经济现象中,它类似于宏观经济学中的“粘性价格”,只要把过去的价格作为新价格的一种参考(建议),那么新价格就会趋于接近过去的价格。如果商品的价值越模糊,参考就可能越重要,锚定就可能是更重要的价格决定因素。
锚定效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潜意识里自然生成的,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正是由于这种天性的存在,才导致人们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容易形成偏差,从而影响最终的结果。
所谓的“熊市思维”,“牛市思维”,“点位预测”,“追涨杀跌”,等等,也都可以说是“锚定效应”。
对于所谓板块或二八轮动而言,玩蓝筹的认为中小创估值太高,玩中小创的觉得蓝筹没有成长性。故而,尽管市场有着板块轮动或二八轮动一说,但人们的思维锚定或叫思维定势就、依然会把各个板块“区隔”开来,这也正是创业板、中小板、大蓝筹等运行相对独立的原因之一。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投资理念,在投资过程中的获利或是其他人的获利,又会不断地强化认识,这样思维也就或多或少地被锚定住了。正如芒格非常喜欢引用的一句古谚所说的:“在手握锤子的人的眼里,每个问题都像钉子。”于是乎,我们看到,5000点以上依然有人叫嚣上证能上一万点,3000点以下也有人悲观的估计地板之下有地狱。
托利得(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要看他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即“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当然,思维锚定是人的天然心理反应,要想彻底克服它绝非易事。尽管如此,在投资过程中,我们还是须要尽力避免产生“锚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