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第四章:官治天下之仕途广阔
艺凡:前文我们一直在提官,那么官员是怎么选拔的呢?
易中天:汉代官吏的选拔和任命,途径有三:察举、征辟、杂途。察举是选举的一种,选举即选择和举荐。这也是历朝历代最主要的仕途,号称正途。察举是帝国中央极其重视的一件事。
艺凡:有多重要?
易中天:汉武帝下诏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因此,郡守、九卿、礼官、博士,如果不向中央政府举荐人才,就算有罪。从此,各地人才源源不断涌向中央。
艺凡:察举的标准是什么呢?
易中天:孝廉、贤良、秀才。孝廉就是孝子和廉吏,贤良有贤良方正和贤良文学,秀才则叫秀才异等,后来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称茂才。
艺凡:要德才兼备之人。
易中天:举孝廉和举秀才,有规定的时间、名额和制度,属于常科。举贤良则是根据皇帝的诏书,是特科。但不论常科特科,都由官员举荐,被举荐者甚至还要参加考试。这是一般吏民走上仕途的常规方式。
艺凡:那非常规呢?
易中天:征辟。征辟就是征和辟。征即皇帝征召,辟即官员辟用。三公、九卿、太守、刺史,都有权辟用吏员。所以,辟的范围,远大于征。不过,物以稀为贵,位以帝为尊。被皇帝征召,面子当然比被官员辟用大
艺凡:这就是选举和征辟的不同。选举是乡选里举,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征辟则是高层看中,自上而下,一步到位。所以后来那些自视甚高的名士,都热衷于征辟。
易中天:征辟靠名气,选举靠德才,这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如果名气和德才都不够,就只能靠杂途。
艺凡:什么是杂途呢?
易中天:杂途的名目也很多,比如荫袭。荫就是荫子,袭就是袭爵。袭爵仅限于王侯,其他爵位不能世袭。荫子则是级别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就可以推荐子弟一人为官,所以又叫任子。
艺凡:官二代。
易中天:但更不像话的,是卖官鬻爵。鬻爵的始作俑者是秦始皇,时间在公元前243年,价钱是纳粟千石拜爵一级。卖官的创始人则是汉武帝,时间在公元前114年,规矩是交够一定数量的粮食或牲畜,平民补吏,吏员补官,官位可到秩六百石。
艺凡:选举、征辟、荫袭、赀补、卖官、鬻爵,帝国的仕途真是广阔,帝国的官员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易中天:这么多的官员该如何任用,便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这里面同样大有文章。
艺凡:什么文章呢?
易中天:实际上帝国的官员队伍弄得如此庞杂,有一多半是因为不得已。好在秦皇汉武都不是糊涂虫。他们很清楚,官吏的任用不是小事,马虎不得。同为官吏,不能同样安排。有的给面子,有的给实权。结果,便弄出繁多的名目来。
拜,正式任命,往往用于高官,以示尊荣。
除,除去旧官,任命新职。
真,正式任命(相对于守而言)。
守,试用,兼任,代理。
假,正式任命前代行职权。
平,参与某事。
领,兼管某事。
录,统管某事。
兼,兼任某官。兼与平、领、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兼官(有官职官衔),后三者是兼事(无官职官衔)。
待诏,等待诏书下达再上任。
加官,在正式官衔之上再加头衔,比如大将军加官大司马。凡加官,都是中朝官,可以出入皇宫。
计,官员年终汇报工作,又叫上计。
课,考核官吏,据此决定奖惩,也叫考。
迁,升官。逐级提升叫稍迁,越级提升叫超迁。
左迁,降职,也叫左转、贬。
免,罢官,是行政处分中最重的,再重就得判刑。
沐,例假,五天一次,每次一天,又叫休沐。
告,请假(事假或病假),又叫告归。如果是予告,则为奖励休假;如果是赐告,则为皇帝批准延长病假期。
宁,丧假,也叫告宁,一般三年。
致仕,退休,又叫告老、归老。
艺凡:从选拔任命到使用管理,汉的官僚制度已相当精细。
易中天:更难得的是,汉代还建立了储备官制度。正是这一制度,打通了官、吏两道,贯通了儒、法两家,保证了帝国的人才辈出和吏治之隆。
艺凡:那储备官又是怎么回事呢?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条条大路通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