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天地是宽阔的,社会是语文的大课堂。语文综合实践课,大都是结合学校情况,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今天共读罗晓辉老师《语文课型与语文教学》第十八节《怎样上语文综合实践课----评<鸟‘雨’‘花’香,‘醉’成都——品少陵诗,吟成都情>》,罗老师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这是一堂令人愉悦的语文综合实践课
一堂语文综合实践课,其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而高质量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有所收获。罗老师评《鸟“雨”“花”香,“醉:成都——品少陵诗,吟成都情》这节综合实践课是:这堂课听起来很愉快,也“很有创意”。无论从朗读、吟诵、歌唱(音乐老师为语文课“助兴”“喝彩”),都有音乐的节奏,有声音的艺术。语文综合实践课有很多落地方式,基本的要求是要有综合性、实践性。
我的微思考:上好高质量的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并不那么容易。我觉得这是对语文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我们除了教语文外,而且还必须知天文地理通古今中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我毕竟是一枚极其普通的教师。到想起当初执教《羚羊木雕》这一课时,最后我“赶鸭子上架”清唱了一首《朋友》(其实我是五音不全)。教《阿长与<山海经>》时,其中的一件事“谋害了我的隐鼠”,我还“大显身手”画了“老鼠”简笔画(其实我不是美术生)……我只知道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能力寓教于乐,激活了课堂活跃的氛围,达到学生有“收获”的目的就行。
二、教学落点要顾及学科学习价值
罗老师说“语文综合实践课的主要风险,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脱离学科学习价值”,也就是明确此课型的教学落点,而“教学落点”是指学科学习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点位。就像这节中提到的那节课,费力请来音乐老师“附庸”固然带来了创新,但与那节课的“点位”关系不大,只要上课有一个清晰的“点位”,为文本提供目的,涉及评价鉴赏的“点位”,并致力于这个“点位”,增大压强,寻求突破,这就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最佳路径。
我的微思考:为了上一节课,请来了很多的”天兵天将”且弄了太多的“花里胡哨”,只要没有立足于那节课文本的“点位”,显然,所花费的努力都显得“画蛇添足”。
三、对教学材料要有严谨分析
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就是文本解读,教学材料要吃透。教学落点是什么,决定了教学材料的选择。当然,确定教学材料,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深入分析。罗老师在本节中举了三个诗歌课例:《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节选),并分析详细。语文学科一定要有纯粹的文本分析课,要有力地训练学生的理解力。所以,先观察标题,如何跟正文取得联系,如果学生不能找到标题和正文的联系点,就需好好引导学生读,去发现。在诗句中找到和标题中的对应关联。对这几首诗分析清楚,再回过头审视材料,也只有吃透材料,教学才能走向深入,才能把学生引入有效的分析流程。如此,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理
这个环节,罗老师主要是提到的语文综合实践课“需要学生活动”,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所举的课例杜甫的《客至》和《春夜喜雨》,无论是“为课堂增加‘风险’的学生的表演还是我们颇为熟悉的问题设计的“公式”,其重要与否,就看这个活动对学生有没有“价值”。语文综合实践课,要求学生积极调动、综合运用他所具备的各种能力。而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能否达到较高水平,取决于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是显性的,只是形式和载体;综合才是内在的,是本质和关键。因此,语文教学要高度关注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的微感悟:教《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整体感知,体会人物形象。于是,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环节。由我“导演”,角色的选拔方式是“毛遂自荐”。时间不长也不短,“分角色朗读”这场“戏”就结束了,我给予中肯的评价:“唐雎”很有胆略,颇具勇士风范;“秦王”语气不响亮不强势,没有展现出强国至尊的骄横狂妄;“安陵君”这一角色竟比秦王还厉害呢。这一轮“分角色朗读”总体上看人物形象形象没有更好地发挥出,需要继续努力。尽管不太成功,但这样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我找出了这次“分角色朗读”不成功之处,就在于学生对文本理解不透,多读几遍,定会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