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洛依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说超哥不让儿子等等去补习班,他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我当时高度怀疑这是否是作者杜撰的,还特地去搜了超哥的采访视频。历经“千辛万苦”(吐槽:假视频太多),终于被我翻到了原版视频。原来这一切是真的,超哥想给等等一个快乐的童年,并质疑什么是”起跑线“,”要输就输呗“,他认为人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超哥敢不跟风,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他的底气来自于个人经历。超哥在很多节目中,从不避讳说自己小时候是学渣。按照”输在起跑线“的理论,超哥应该离“成功”十万八千里远,可他成功了。他能被观众认可并不是他小时候就赢在起跑线,而是因为他“独立思考的能力”:专业的表演学习,只是基础,而演技的提升,离不开长期地观察,揣摩与积累。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更好地认清自己,所以超哥还展示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争取了做导演的机会,拓展自己事业新版图。
也许有人会说,超哥夫妻俩吸金能力强,将来孩子即使不工作,也衣食无忧。而大多数的家庭,需要为孩子的将来打算。怕孩子一旦输在起跑线,与别人拉开了距离,将来就考不到好大学。只有考上好大学,毕业后才能找到收入高、稳定的工作;在好的大学环境或者工作环境,更容易遇到品行端正、经济条件相当的良配,将来婚姻也更容易美满。如果读不到好大学,不仅孩子将来很难出人头地,说不定老年还孤苦无依,凄凄惨惨戚戚。
而一切的根源,是因为排名靠后的大学与技术院校得不到如名校般的资源,没法给学生提供好的发展机会,所以家长不得不逼自己孩子拼命去挤“独木桥”。
而德国人很自豪德国各个大学实力相当,不像美国大学实力悬殊,所以德国人很少有名校情结。
爱学习的孩子读大学,而学渣在德国也有自己的快乐的归属—技校。德国技校实行双轨制,学生一般三天直接在专业对口的公司或者工厂实习:从实践中学习,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同时积累工作经验;两天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等他们毕业拿到证书后,大多能独当一面,找到不错的工作(PS:与德国大学毕业的,工资水平差不多),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深刻理解了理论知识,更是因为他们拥有公司看重的从业经验,与此同时他们也受到社会尊重。当然如果有些技术工人拿到证书后,想继续去高校进修,也可以无缝对接。我就有德国同事曾经技校毕业后来修博士学位的。
把各个层面的人才都利用起来,让有天分的人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德国牛掰的原因之一。
所以德国父母鲜有焦虑。我的语言搭档伊娃曾说,她这辈子干得最正确的事:没有逼自己小儿子读书。小儿子从小成绩就不好,跟他拿全A的姐姐天差地别,伊娃曾经鼓励过小儿子别灰心,辅导他学习,但后来两个人都发现这条路行不通,便果断放弃。伊娃一直都在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发现小儿子喜欢捣鼓旧电器,对电很感兴趣,便让他报了技校当了电工。现在小儿子成立一家公司,专门负责房屋装修的电工工作,收入比他当医生的学霸姐姐还高。
演员窦骁也曾在《静距离》提过,如果没有参加加拿大的华人选秀比赛,成绩不好的他也不会上大学,而是去英国学习当发型师。英国的美发产业很发达,是英国人憧憬的职业之一。
以前中国穷,资源有限,只能让一些学校优先发展起来;现在中国有钱了,教育资源均衡还需要一段时间。中国技校现在做不到的,国外已经发展成熟。与其逼孩子上补习班,拼命提高分数,还不如家长提高自身收入,送”天赋异禀“的孩子去国外求学,让孩子的天分与兴趣得到充分的发展。家长少一点焦虑,还孩子无忧无虑、没有压力的童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