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很火的电影,由追光动画出片的《长安三万里》。我作为一个平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的人独自去影院感受了如此一番大唐诗词盛宴,跨越时空与空间的阻隔和千年前的诗人们共赴山水,寻仙问道,尝尽世间美酒,共赏唐诗三百首。
但是这部电影想了很久也无法全面的评价。
以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相遇相知作为主线。李白是桀骜不驯,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气。高适则是看似呆板年轻时甚至有口吃,却也一步一个脚印,一直以自己祖辈作为榜样走上去的人。这两个人就在一场误会中成为了朋友。
李白,李太白,号青莲居士。由于是商人之子还有胡人血统,李白不能走正常的科举只能通过进举也就是五品官以上的官员写信推举才有资格得到皇上赏识。虽然屡屡碰壁,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再加上他两次入赘达官贵人之家。试问那繁华的扬州和长安谁不识李太白?后来被对道术感兴趣的玉真公主的举荐下李白被进入翰林学院。可是他只是被皇帝当做一个写诗找乐子的人,而且他那清平调还被杨贵妃认为是讽刺她的诗,没过多久李白就被贬出了长安。他写出了那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努力成为一个道人,让好友高适监督着他。再后来,永王反叛,李白糊涂啊,说着永王三次上庐山承诺给他一官位令他心动不已犯下大错,就是节度使好友高适也不能明面上救他。好在他命大,事后一年恰逢皇上大赦,他不禁高呼: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惜我们的李白由于路途奔波劳累再加上年迈大赦后第二年就去世了。一代诗仙就此落幕。
高适,高三十五君,高中丞,边塞诗人,淮南节度使。在文学史上他的边塞诗被人熟知。是“风水一夜满关山”思乡,是“万里不惜死”的豪迈,可他却是在花甲之年才有的沙场上的成绩。他幼年苦习高家枪法,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先祖父一般英勇杀敌,建功立业。他年轻时也有豪情壮志:直驱长安,扣天子门。但是处处碰壁。为了能够入皇上法眼,本该驰骋于沙场的高家枪不得不向权贵低头,在岐王宅里寻赏识。可玉真公主的一句“好可怕”迎接高适的是满堂宾客的哄堂大笑。在扬洲时他与裴十二的比武中惨败,这让他意识到功夫不到家,少年还得练。于是他又回到商丘梁园,苦练兵法并不忘学习。小时候就不是学习的料,读书读不进,长大了就让学童读给他听,耳濡目染逐渐掌握。再后来他投靠哥舒翰在边塞当掌书记,就是一个记事的,但好歹和边塞相关。再后来,永王谋反,高适成为了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后来的高适成为了渤海县侯,也是大唐唯一被封侯的诗人。高适的人生我愿称之为:前半生坎坷不得志,后半生努力熬出头。
电影中两人刚相遇时,我先入为主,喜欢李白的豪爽大气,对于高适的结巴感到很不满意。李白是锦衣玉琼高挑显白,出手大方周游天下,反观高适则是布衣黝黑,老实笨拙的形象。但看到后面对于两者的想法逐渐有了变化。或许我更如同李白,今朝有酒今朝醉,现在有的钱绝不留到下个月。高适从小就秉持的自己的目标,向着理想靠近。他认为大丈夫就应该报效国家。当他们从青年走向暮年,感觉李白好似愈发不靠谱,他在扬州,长安发达之时,虽还记得老友,不忘写信相约,但当人到地方他却不记得转头和他人聊天,全然不顾高适落寞离场。可是当李白有事相求高适监督他成为一位道人时,高适本是相拒,但李白一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就令高适为之动容。虽说高适说李白是谪仙人要回天上去,他是世间人,在世间盘亘。但二者都逃不过对权利的渴望,高适凭着努力和运气一步步做大做强,李白说着隐居山林,却忍不住官职的诱惑,一步步走向迷途。当听到李白与叛徒同罪时,感觉自己心中那与世无争说笑四方的偶像变得暗淡。但作为人哪有没犯错的,我只能自我安慰。
我说这部电影不好全面评价是因为它刻画的人物不是扁平的而是有血有肉的还原了千年前的他们。这不像教科书里我们所知道的李白就一定得是放荡不羁的,高适就一定得是生性刻板遵循守旧的,杜甫一定得是忧国忧民的,公公一定是不近人情的。电影好坏的评价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是在有了十几年语文古诗文文化后跨越千年与书中人物的相遇,他们让我更直观的了解古诗,了解背后的创作原因和过程,也是让我更了解那藏在书中的他们。
一千万个人眼中有一千万个哈姆雷特,这是我对于这部电影的看法,也欢迎各位喜爱古诗的朋友们前来分享。
对于我来说,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前路亦漫漫。希望两年后的我高考顺利,并一生保持对古诗词的热爱,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自豪,也是源自其本身的一种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