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书中品·无字书中悟
古人有“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之感叹。我深以为然,年过半百,一直享读书乐,受读书益。假期里,空闲之余,拿起《屠格涅夫散文选》读着。屠格涅夫的散文短小典雅,生活气息浓厚,蕴含或淡或浓的哲思。读着感觉生活和书浑然一体了。其中《乞丐》一文引发我深思。作者面对乞丐的乞讨,一番努力搜索也没找到可以给予的东西,竟惊慌失措,羞愧异常,一个劲儿向乞丐道歉,还称呼乞丐为老哥。而乞丐面对他的坦诚竟通人性地劝慰作者,为作者的歉意要感谢,直言这也是施舍。作者最后写到“我明白了,我也得到了老哥的施舍。”一件偶发的小事,作者竟如读书般读出启发。这让我不由想起最近颇有触动的一次修鞋经历。
偶然一次,我发现最喜欢的一双鞋子鞋底松了,我竟有些惊慌失措,很害怕鞋子不能穿了。仔细一看,只是脱胶的问题,其它还好,似乎可以修补,何况本地有个厉害的修鞋师傅应该可以修好它,我有几双鞋修过后,都比买时穿的更舒服,我信心满满。
这个厉害的修鞋师傅在我们县城可是小有名气。依着一个大概三平米小店面,听说就他那双手,包着几个大学生上学,家里买了几套房。冲这点,他应该是本县城里修鞋界的天花板吧。师傅看了鞋子,出乎意料,他竟然觉得为难,说这种底子的鞋子没修过,修了不一定好看。我跟他探讨了一下针法认为可以解决露出线头的问题。他直言不好弄,还劝我可以拿给别的修鞋人试试。不想无功而返,又实在想补好鞋子,试试就试试,可能他是个男的,对女工的活儿还是知道的少了点,我还是找个女的修鞋师傅看看。
来到另一个我知道的修鞋的地方,出于自己鞋子的特殊情况,又碰过一次壁,我竟有些不好意思提自己要修鞋,而是拿出鞋子,小心翼翼问她鞋子这样可以修吗?修鞋人四十岁的样子,按理手脚灵便,遇到问题可能会想办法。可熟料她拿着鞋子看了看,撇撇嘴说,修不好,就把鞋丢给我。这壁碰的干脆利落。我试着跟她讲补衣服时的一种针法,她竟毫不理会,只强调一般做法,还责怪我什么也不懂,我悻悻然,尬笑了一下,走了。看来这鞋不得不丢了。丢就丢吧,又不差这双鞋,它服务了这么多年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虽有不舍,但我安慰自己。
我提着鞋子,寻思找个垃圾桶丢了。走了一段路,我突然看见在临街的一个通道口子边有一架补鞋机,一个头发斑白的婆婆正补鞋,一旁的竟是那个鼎鼎大名的修鞋师傅,他交代了几句就走了。啊,大师傅也请同行帮忙。哦,大师傅店里好像真没看到补鞋机,他大部分是用胶补鞋。术业有专攻。要不给鞋子最后一次机会,找那个老人家试试。我跟老人家说明来意,老人家放下手里的活,仔细看看,我提出不要露出加固线,她一时也觉得不好做,我跟她说起之前跟两个师傅说的话,老人家没有拒绝,她再次拿鞋看了看说,那只好在底下再用针。我怕我们都不明白对方的意思,建议她用一两针我看看。老人家随即拿起针线。我内心有些欣喜,她明白我的意思,这一两针的效果看着还行。我决定让她试试,问多少钱,7元。啊,这么少!以前补鞋都是几十几十给的。我忙着说,老人家,我给你十元钱,你慢些,耐心些跟我做这活。老人家一听,竟有些激动地说,啊,这个妹子好啊。做生意讨价还价是自然的,怎么还有自己往上加价的,可能老人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对我而言互利互惠的事,老人竟那么激动,老人家真实在,可见她赚钱也是多么不易。此时我才仔细打量起她来,她大概七十岁左右,头发是有些斑白,但脸清瘦,五官精致,无疑老人家年轻时一定很漂亮,而且她面容慈祥,淡定,精气神都还不错。不管鞋修得怎样,我愿意给她一次机会。隔了一天拿鞋子,路上有些小期盼,但我也一再给自己打预防针,别期望太高,毕竟有几个师傅都拒绝修鞋。看到鞋的时候,还好,没想象中的好,也没想象中的坏,但我还是微笑地给了老人一张十元的钱,给的理所当然,给的真心实意。大概老人看出我的不是很满意的样子,竟掏出几个硬币给我,说不要多给,鞋子好像有点走样。我连忙制止老人给钱。鞋子里分别塞着一个似乎有点定型作用的鞋塞这一个小细节告诉我她已经很努力了。相比之前虽年轻却傲慢墨守成规的补鞋人,她肯动脑筋,敢于尝试,还那么谦卑,这她这样的老人是可亲可爱可敬的。我知道怎么劝慰老人,我把鞋子穿上,鞋子识老友似的,立刻由塌软直挺起来,几乎每个褶皱都饱满起来,穿着有之前的舒适,我走给老人看,告诉她,还不错。老人羞涩地笑了,也慢慢收回拿钱的手。我和老人达成默契,你努力,我知道,我成全,你也懂。
一次修鞋,一波三折,最后达成心愿,还是不错的。见识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三个人的言行都触发了我对人对事对世间的深思。第一位师傅手艺精湛,成了业界天花板,但还是实事求是,会做就做,不会就不会,赚着高额但也良心的钱,而且他也照顾着同行,没有同行相欺,这应该源于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更有本分规矩做人做事的好品性。第二个修鞋人,虽然年轻,但有些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过早地限制了自己,这很可能导致故步自封。第三位老人家最让我钦佩,老人家不怕苦不怕累,勤快,不管她出于什么目的,为自己,为家人,在可以倚老卖老的年龄依然选择自食其力,老人那份为生活努力打拼的样子多像僻安一隅的一枝玫瑰在努力绽放。
一次普通的修鞋经历何以引发我诸多感悟?生活和书相佐证。我只能这么解释吧。前不久刚看完长达近五百页的彩绘全注全译全解《菜根谭》,每日只读两则原文,历时一年。当读完最后一则,掩盖全书时,我欣喜万分。感叹《荀子》里“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精粹与伟大。《菜根谭》那囊括了几千年处事智慧和修身精髓,引人入胜且耐人寻味。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我感受到《菜根谭》不仅磨练我的意志,陶冶着我的情操,教予我为人处世的法则,还指引我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哪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书中精华我不可全吸收,可我坚信《菜根谭》如清冽的水透过空隙也对竹篮进行了洗涤,我就在这洗涤中,品着有字书,悟着无字书,心灵一直在净化。“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这让我正念正心为人,勤俭节约持家。屠格涅夫和乞丐互相施舍,修鞋老人的羞涩一笑教我体悟“一念慈祥,寸心洁白”。“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这是我对修鞋师傅的解读。
读有字书,悟无字书。书书入眼入耳入心,玫瑰自是馥郁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