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自我
因为她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亲生父母虐待,所以她的情感的世界里没有羞愧,只有愤怒。所以,面对世界,她也比较倾向于使用愤怒或者类似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出于某些原因,她离开了原生家庭,被新的家庭所领养。
但是,在新的家庭里,她同样延续了之前的使用愤怒以及相关情绪处理事务的方式,使得新新的寄养家庭对她的行为感觉到难以忍受。所以,这个新家庭的家长就去请了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的建议是:选择性忽视她的错误,尽量多表扬她。并且把锁加高,这样她就进不了她不应该进的房间。
但是,这样类似的不应该做的事情她做的越来越多,逐渐使得那个被寄养的家庭无法忍受,终于,将她送走。
这个幼童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并不能适应大多数人的性格系统,而且,很明显,一时也难于改变。把这种如果算是‘心理疾病’,但是用普通的治疗方法,无效。那么,如何才能使得她有较为正确的情感以及行为呢?
(二)寄养家庭
为了使得这些遭受过虐待的孩子能在寄养家庭当中尽量有较好的生活,所以有一种类似于培训制度的行为,使得这些寄养家庭的家长能够得到一些相关的教育与培训以适应这些特别的孩子。
那个小姑娘在进到新的寄养家庭当中之后,起初感到很开心。因为她说新家的家长并不像之前的家长那样总是吼她。所以她的愤怒情绪也相比就少了很多。但是不久之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她还是和第二任养父母闹翻,所以,别人不得不把她送至第三任寄养家庭。
由于在幼小的时候她没有感受到爱的力量,所以在她的情感世界当中,就比较缺乏‘感受爱‘的能力。其实在第一任的寄养家庭当中时,她并非不明事非,我感觉她只是想得到更多的关注。在第二任的寄养家庭当中时,她其实在内心深处较为依恋。但是她只是用’索取‘的方式’表达‘自己’盼望得到关注‘的需求。
但是使用这一方式是一种,吃糖式的满足。开始一颗糖就满足,后来要两颗,再然后要四颗……这样需要的”糖“的数量越来越多,直到提供糖的人无力应付……感情也就在索取者那里,变淡。大人们以为她要的是’糖‘,但是其实她想要的很可能是足够的关注。
但是,关注还要分情况。就像食物,有人提供了他自己爱吃的,但是孩子并不爱吃的东西。提供的越多,孩子越不开心。食物显而易见,但是提供’孩子’所需要的关注,却并非显而易见。
本文剩余内容,请点击更多。
本系列其他文章,请点击如下链接阅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