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的“琉璃堡之捷”,说得是北宋时期,西夏国皇帝李元昊带领西夏大军攻打北宋,兵围河外地区,引兵屯住在琉璃堡,放纵士兵骑马骚扰、掠夺麟州、府州百姓,两州的百姓躲到城中不敢出来,百姓困在城中达到“民乏饮,黄金一两易水一杯”困境,情况十分危险了。这时,朝廷派张亢为“并代都钤辖、管勾麟府军马事”,抗击西夏大军。张亢到了之后,立即根据形势,主动出击,“亢以州东焦山有石炭穴,为筑东胜堡;下城旁有蔬畦,为筑金城堡;州北沙坑有水泉,为筑安定堡,置兵守之。”构建了自己的防御措施。并采取“乃募役兵敢战者,夜伏隘道,邀击夏人游骑”,对于拿着首级来领赏的士兵,每人赏赐一件锦袍。当歼敌时机到来,“始谋击琉璃堡,使谍伏敌砦旁草中,见老羌方炙羊髀占吉凶,惊曰:‘明当有急兵,且趣避之。’皆笑曰:‘汉儿皆藏头膝间,何敢!’亢知无备,夜引兵袭击,大破之。夏人弃堡去,乃筑宣威砦于步驼沟捍寇路。”
《宋史》中“兔毛川之捷”大概的过程是,当时张亢领导的宋军由两部分构成,禁军(万胜军)和张亢自己招募的部队(虎翼军)。西夏人知道禁军的战斗力弱,虎翼军的战斗力强。两军对战时,张亢就让两个兵种交换军旗。西夏人看到“万胜军”军旗,就去攻击实际上的虎翼军,因此西夏人大败,河外之围也解了。这两次大捷就是元人修《宋史》时所称的“张亢起儒生,晓韬略,琉璃堡、兔毛川之捷,良快人意。区区书生,功名如此,何其壮丽哉!”中的两次大捷。
张亢,字公寿,生于公元998,卒于公元1061年,北宋时期京东临濮(今山东菏泽市牡丹区)人。他的兄长张奎,字仲野,生于公元988年,卒于公元1052年。张亢和张奎是弟兄俩,都是北宋时期的进士,但张亢弃文从武,成为北宋名将,张奎以善于治政而闻名。
张奎善于治政的案例,在《宋史》中也有记载,如公元1029年,秦州盐税亏空数十万贯钱,事情牵连到11个州。朝廷命张奎前往审查,回来后上奏:此事原因是三司发钞迟缓,并不是各个州的过错。并趁机献策,征盐税,“不如让商人进行贸易,由官员到市场收税,这样于国于民皆有利。”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意见,解决这个问题。再如他在公元1051年,任枢密直学士、京东路安抚使、郓州知府时,几个月就将所有盗贼捕获,京东附近地区皆恢复太平。另外,《宋史》还记载张奎是个孝子。他母亲患病时,曾经割过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母亲治病的事情。
《宋史》对他哥俩有一个评语是:“奎(张奎)治身有法度,风力精强,所至有治迹,吏不敢欺,第伤苛细。亢(张亢)豪放喜功名,不事小谨。兄弟所为不同如此,然皆知名一时。”笔者认为此评语比较中肯客观。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就是当时文人志士的毕生追求,这是没有错的。由此想到,今天看过《长津湖》电影之后的感触--当国家有需要,只要一声召唤,作为国家一个普通公民就应该积极响应。不管是战士,还是在后方工作岗位上;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应主动尽职尽责,保证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或任务,这也是公民爱国爱家的最优表现。爱国不分贡献大小,尽心尽责是一样的、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