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黑塞的小说《悉达多》。起因是在B站上刷到黑塞的生平,于是对他写的书产生了好奇。
书还没有看完,看到了悉达多和乔文达在遇到乔达摩之后的不同选择。这里简答的介绍一下相遇之前的孤立。故事发生在古印度,古印度的社会阶级森严,从上到下分别为: 婆罗门 、 刹帝利 、 吠舍 、 首陀罗。而悉达多和乔文达出身于婆罗门,一生按部就班的话会成为社会的上层、贵族,享有无尽的财富和权利。年轻的悉达多长相俊美、举止优雅、博学多才,他让父母感到自豪、欢喜,他让婆罗门女儿们心生爱慕,他让乔文达愿一生去追随、相伴。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悉达多令所有人喜悦。所有人都对他兴致勃勃。但悉达多却很惆怅,他开始感到,父亲的爱,母亲的爱,他的朋友乔文达的爱,都不会一直带给他幸福、安宁和满足。唯有寻找自己的阿特曼(可以理解成自我、超我、心),才会给他带来幸福和满足。于是悉达多和乔文达不顾家中的反对,放弃了优渥的生活,选择去寻找道、选择去寻找自己的心。他们先在沙门中修炼,后来又听说乔达摩已悟道,于是他们又去寻找乔达摩。书中是这样描写乔达摩的,自己描述不出来,放上原文。
初见以后,悉达多和乔文达就已经敬重和爱慕了佛陀。在听完佛陀的宣法后,两个青年各自跟随自己的内心做出了抉择。乔文达选择阪依佛陀。而悉达多虽然也感到佛陀的法义新奇,但却想要向佛陀一样追随自己的道。
其实故事很寻常,一个人和他的朋友想要去寻找自己,寻找自己的心。在这个过程中,放弃了很多东西,财富、功名、家庭。但是故事又不寻常,因为可能是你我在青年时期去寻找自我、追寻人生意义的缩影。人呀一旦在脑子里冒出了这个想法,只有两个结局:找到或抱憾终身,一直觉得自己缺少什么?它不是一道伤口,一直作痛,而是一种瘙痒,若隐若现。
第二点的感悟就是世界上有两种人或者说是成长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靠纪律、原则而活,另一个是靠自己的内心而活,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大部分人都是需要束缚、约束的,有渴望得到及时满足的生物所在,也有现在娱乐业太发达,都在抢夺和我们的时间、注意力的原因所在。当然你也不是被动的,你是在某种程度是可以做选择的,只是你没有意识到或者来不及反应。
第三点感悟是第二点的延伸。王尔德说过:“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如何爱自己?是一个非常主观、非常灵活的问题。它没有固定的回答,只有完善不完善,适不适合自己。很多宗教的路径:爱己->克己->成己。
最后一个感悟,关于我自身的。从书中,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容易轻信的人,一个容易轻信的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不信。尽信书,不如无书。
最后用当年明月的一句话结尾吧:所谓的成功,只有一个,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愿随你心,做你想做的、热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