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别人的观点,你是批判性的同意还是全部收入囊中?
本书把人们的思维方式分为2种:
一种是海绵式思维,顾名思义,类似海绵放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一切的知识,他是被动的,不需要我们绞尽脑汁地区冥思苦想,因此来得轻松又快捷,有点像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受到的教育一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打开课本仔细阅读里面的每句话,用笔记本抄下重要的内容,优美的句子,整个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找到并理解作者的意思,学会作者教会我们的方法,这就是一贯的“好学生该做什么事”的教育标准。
这看起来很寻常,可是我们如果一直这样做下去,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为什么呢?因为海绵式思维有一个极其致命的缺点:他只会让我们记住了作者的观点和推理,却无法产生属于自己的看法和判断。
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就会让我们对各种纷沓而来的信息和观点难以产生取舍,并且对自己最新读到的一切信息都深信不疑。
比方说,你看到关于某个超长广告,一开始会觉得:怎么又是广告,这么烦,但是看着看着就会有些心动,最后还下单购买了……如果你经常被不同的广告而吸引,可就得注意了,也许不是广告太撩人,而是你的海绵式思维在作祟。
那么,第二种思维是什么?
《学会提问》把它称为淘金式思维。
这也是作者认同的思维——读者一定要学会掌握自己的主动权,选择该相信什么,忽略什么。要学会做出决定和取舍,就得带着一定的态度、带着问题去面对信息。
就像在淘金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决定自己的所见所闻价值几何,在一场互动的对话中披沙拣金,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碰到一个问题,大家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就得摸摸自己的小心脏,诚恳地问问自己,对这个问题我真的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吗?
如果有,我是继续独立思考,还是随大流,人云亦云呢?
如果不想“沦为大多数”,就需要我们学会淘金式思维, 问自己一系列的既定问题,找出最佳判断或是最合理的看法。
这就引出了本书的重点——批判性思维,这是术语,其内容主要涵盖几个方面: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是不是看得有点懵?用直白一点的话来说,其实批判性思维是对我们思考的过程再思考。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人在思考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思维漏洞,有各种各样不合理的过程。此时,我们就要分清并处理两种意见:一种是别人的意见和思考结果,一种是我们的意见和思考结果。
怎么理解这两种思考?
首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再思考。
这个好理解,当我们看到别人给自己提的意见时,很可能有他们自己的利益和动机裹挟在其中,所以我们要警惕别人的意见,加一层思考,想想他们背后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动机。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建议都不怀好意,但我们要多加思考,这个意见是否真的符合我现在的处境?是否真的对我有利?
其次,就是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再思考。
在我们做决定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以为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就是无比正确的决定,但其实里面可能包含着很大的风险。
这和我们大脑的“不靠谱”相关——我们大脑更倾向于利用直觉的系统来轻松简单地思考问题,这就会给我们的决策带来风险,所以,在自我思考之后,我们还得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
值得警惕的是,在做决定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就像上文里,我们提到的广告——现在很多广告都喜欢用一个饱含情绪的故事引导大家去购买产品,而非着重介绍产品的用途、特性等等。
大多数人都会掉入这样的坑:最后为了故事带来的冲击买单,而非产品。
不仅是广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某些选举,在我们选房子、选工作、选是否签订一个合同的时候,这些决定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我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请记住,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理想的做法是,只有在经过分析推理以后还对其笃信不疑才可以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原因。
那么,究竟怎么才能让批判性思维用在生活中,怎么才能做出最好的判断呢?
明天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