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2日读书分享第12天
《孔子如来》——(12)防人之心不可有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异亦先觉者,是贤乎!”——就是说在和别人打交道时,不事先怀疑他的动机。君子坦荡荡,自己内心光明的人,也会倾向于把别人想象成好人,这就叫“不逆诈”。“亿”就是臆测,不预先想别人是不诚实的骗子。
对人做有罪推定,法律尚且不允许,更何况道德?
问题还不在此。一个人如果老是用怀疑的眼光,防范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不仅让人反感,丢掉机会,失去朋友,更会失去良好的心境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是信任别人的,是坦诚的。有人担心对别人的信任和坦诚会让自己受骗,如果说的极端一点:被骗几次又何妨?身体健康的人不会天天想着出门带个口罩,撑把雨伞,防范风吹日晒的。为了有可能发生的一两次感冒,天天戴口罩,划得来吗?同理,为了可能有的一两次受骗,我们一辈子畏畏缩缩,一辈子小心翼翼,划得来吗?被骗几次不会有多大损失,人生最大的损失,是终身做了套中人,这样丧失的东西就太多了。
中国民间有句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这句话的前半句是正确的废话,后半句是错误的坏话。
1.害人之心只是针对特定的对象,不可能时时刻刻害人,抢劫银行的人,他在商店里还是掏钱买商品,抢劫银行本身,恰恰说明了,他想用一次犯罪,换来绝大多数时间的守法生存。
2.防人之心,它的特点就是在所有时间、所有空间,防范所有人。一个人要在一辈子的所有时间所有空间防范所有人,岂不是把自己的生活毁了?如果我们在全社会提倡“防人之心不可无”,结果便是你防我,我防你,一切人防一切人,最后社会就变成了“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结果便是社会分崩离析。
上帝认为,在人所有的缺点里面,有一个缺点是最应该被原谅的,那就是轻信。孔子和上帝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一致的,结论也是一致的。
对此本人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