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心得(三)
文/李现风
本周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即第75--140页。
本周所读的内容有三部分,分别是:第五章、写教育生活;第六章、写学生故事;第七章,写读后记。读这三部分的内容,使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感触一:写学生故事
对于写学生故事,我一直浅显地认为,就是为自己的教育生涯留一点激扬的文字,美好的回忆。但是在写作的时候,发现写学生故事还需要有教育的思考以及方便将来碰到同类型问题的时候留存睿智的解决办法。但吴松超老师说:写学生故事是在做行动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学生,持续学习、改善教育,然后勤奋记录、精于反思、改进实践,如此深入循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走上教育科研幸福的道路”,大概是如此。为此我特地去网上查了一下,确实教育叙事可以作为一项研究来写作,两三年之前,江苏就有人把教育叙事作为一项研究。此时的我眼前豁然一亮,自己无意中又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最近这几年由于评职称需要课题的支撑,很多老师对课题开始有了强烈的需求,但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所以,建议身边的朋友,多读读书,也许会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感触二:做读书笔记。
书中说道,钱钟书是大家公认的大学者,学贯中西,他的夫人杨绛先生在《钱钟书手稿集》的序言中揭示了钱钟书“记忆力强”,读了那么多书却“过目不忘”的“秘密”----他知识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显然,钱钟书下的也是“笨功夫”。大学问家尚且如此,教师读书的“姿态”更需要“严肃”。据杨绛先生描述,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这一段话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内心,以前总以为读书就是读书,多此一举地还要整理读书笔记。自从自己开始写读书笔记以后,发现读书笔记的整理就是自己对书中的观点重温、巩固,但总是读书笔记赶不上读书的进度,为此有点小小的苦恼,今天了解了大学者钱钟书读书笔记的做法,才让我深感惭愧,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就是读书笔记的整理,同时也让我感受到成功无捷径,大学问家整理读书笔记尚且如此,作为成长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整理读书笔记呢?因此,本周的读书笔记就在家里一篇。努力吧!加油读书。
感触三:教师要有规划性地读书。
吴松超老师告诉我们,教师规划读书的方向:第一个方向是“解读教材”;第二个方向是“构建自己的好课堂”;教师读书规划的第三个方向是“形成教育信念”;第四个方向是做足教学的“战略储备”;第五个方向是“赢得学生”。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规划读书有这么多的含义,只是知道用读书来丰盈自己的教育生活,用读书来修炼自己的教育心态。上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自己读书读的非常缓慢,总是静不下心来读书,或者说读不进书里面去。但吴松超老师告诉我们:在读不下去、静不下心时,还需要意志力的自觉参与,压灭浮躁的心火。看到这一句话,自己明白应该怎么做,还是自己内心浮躁的心火在作怪,看来用读书修炼自己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现在,每每整理一次读书笔记,都感觉整理读书笔记是读书必不可缺少的,每每写一次读书心得,自己的内心都有很大的感触,感觉读书是成长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