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带孩子们走进苏东坡
女儿上一年级,每学期组织4位家长开展微课堂活动,我都是积极报名的那一个。欢喜的是和童颜以对的天真,欣慰的是给女儿树立积极表率的榜样。班主任姚老师初定是5月,可有事再拖就到了6月,本计划端午节前完成这个任务,那就索性和孩子们讲讲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以及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事。由于预约时间仓促,只能安排在端午节后进入课堂,思来想去,还是再寻话题。
女儿每天作业之一就是背诵一首古诗词,并能意会。长此以往,陶冶孩子情操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其审美能力,增进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屈原和苏东坡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词也被孩子们朗朗上口。屈原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苏轼生于北宋时代,两人虽相隔千载,但在精神、才情与境遇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若两位能隔代相遇,必是惺惺相惜,成为同感共情的知己。今天,既然错过了屈原,那就索性带孩子们走进苏东坡。
提到苏东坡,我们总会感到一种亲切和敬佩。他,是那位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旷世奇才。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被呈现和描绘,人们诵读他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那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呢?
愿为范滂身,虽死名不朽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从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十岁时便可开笔做文章,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在他成长过程中,母亲程夫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不仅教导苏轼勤奋学习,还鼓励他立志成为像范滂那样正直勇敢的人。苏轼深受母亲的影响,曾在文章中写道:“愿为范滂身,虽死名不朽。”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的胸怀壮志和坚定信念。嘉祐元年,苏轼从父偕弟,陆行入京,举进士试及第,得考官欧阳修赏识,擢置第二。当欧阳修读到苏东坡的谢启时,愤然道:“读轼书,不觉出汗,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可见青年苏东坡的才华横溢。
回首向来萧瑟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是巨大的境遇变迁,是政治生涯结束的标志。初到黄州,苏轼抱着“畏蛇不下榻,睡足吾无求”的心态,忠告自己“牢闭口,莫把笔”,从此安分守己做个黄州百姓。为谋求生计,在朋友马梦得的帮助下,求得五十余亩官地,荒地本无名,但位于黄州城东,因此苏轼就给这个乡野之地,命名为“东坡”,自称“东坡居士”,亦也是苏东坡的由来。几年的黄州生活,让他逐渐脱离“乌台诗案”的阴霾,作品个性得以发挥,从早年间的傲慢与愤怒,慢慢转化成人性的宽容和豁达。期间也创作出《寒食帖》、《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佳作。特别是那首气度非凡的《定风波》,是他自我突围的一个政治宣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人间一切变幻无常,唯有超脱物外,才能一尘不染。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不相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怎能知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和苏辙从小一起读书,青年一起高中进士。加上老爸苏洵,一家三口同列唐宋八大家。从政后,兄弟二人忧伤时相互慰藉,患难时相互扶助。兄弟二人亲密无间,虽宦海浮沉,一直保持通信往来,写诗唱和。年老后期盼如儿时一般,“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苏东坡很多作品是以兄弟之情为题材,其中《水调歌头》是苏东坡在密州时,中秋月夜,想起不能见面的弟弟有感而书。该词抒发了苏东坡超脱、旷达的情怀,也表达了对弟弟深深的思念。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了千古佳句。批评家说这首诗写出之后,其他关于中秋题材的作品都可弃之不足惜了。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苏东坡是一个好客的人,朋友往来,在生活中居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交友没有文人大家的清高及门第之见。他的朋友圈里有文人墨客,政坛名流,江湖豪杰,黎民百姓。苏东坡的朋友,有名有姓,可以在史书中查到史料的就有1300多人,即使在互联网的今天,也是一位社交大牛。诗人余光中说:“选一个诗人一起去旅行,我不要和李白一起,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可是苏东坡就是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讲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苏东坡却形容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之人。即使与政敌王安石,最终也能握手言和,冰消雪融,给王安石孤寂和落寞的晚年带来些许温度。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东坡一向讲究饮馔,甚至不辞以老饕自居。自元丰三年正月,被贬黄州途中,俯瞰浩浩江水,仰视群山上的竹林,他已经开始算计将来的口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后来果然常常用这两种最便宜的食材来做菜,亲自下厨煮出鱼羹,不但自吃,还要请客。此菜极似现在江浙菜系中的奶汁鲫鱼汤 。元祐回京期间,还集好友一起品尝这道鱼羹汤。黄州期间,将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文火慢炖成红烧肉,并作《猪肉颂》,这也成为至今餐馆中的一道名菜“东坡肉 ”。在惠州发明烤羊脊骨,在海南发明烤生蚝。有人考证,在中国历史上有66道菜出自于苏东坡,如东坡肉、东坡肘、东坡鱼、东坡饼等等。他的人生一直被贬,却是贬到哪里吃到哪里,并将美食认真赋诗。逆境和困苦中的苏东坡,总能发现生活的乐趣,以平凡烟火自我疗愈,以积极达观面对生活。
问汝平生功业,惠州黄州儋州
公元1101年,苏东坡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要转折。那时,北宋已经进入了徽宗时代,苏东坡因大赦而获准北还。他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然而,在他路过金山寺的那一刻,看到好友李公麟曾在金山寺留下的东坡画像,让他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他提笔写下了自己一生的注脚《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惠州黄州儋州。”这首诗,不仅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更是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回首苏东坡的一生,他并没有将高居庙堂的辉煌作为自己最值得夸耀的成就。相反,他更珍视那些受贬惠州、黄州、儋州的流离岁月。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他并没有屈从于这个时代,而是选择从这个时代里超越自己,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带着满肚子的“不合时宜”,在现实的理想和矛盾中走完了一生。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作品,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温暖的深刻洞察。他的才华和品格,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不朽的文化巨匠。
林语堂这样评价:“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诗人,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伟大的书法家,酿酒工程师,美食家,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癖者,心肠慈善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生性诙谐的人。也许,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从苏东坡的艺术里从新感受人生,而苏东坡也注定在后人一遍遍的品读中重新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