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而万历正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这一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本书以“万历十五年”为刃,将历史剖开一个横截面。文章选了六个代表人物,剖析了大明走向灭亡的本质原因。
在我的印象中,历史读起来总会觉得无聊,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发生的事情。而这本书从小事着手,笔者更愿意去把这本书谈论历史的部分,总结成为自己的大历史观。褪去了繁杂的时间线,从技术层面分析历史,去讲述内里因果,让人醍醐灌顶。
1587年,万历十五年,此书的英文翻译为”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意为毫无意义的一年,通篇读完,此年的确表面毫无意义,无战乱,无灾害。没有选一个动荡的年代去分析大家所看普遍都知道的,而是挑了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年份开始叙述,去剖析每个被我们忽略的小事,见微知著。平静的湖水下都是繁杂错综的渔网似的矛盾。
七个篇章,六个人......
最高位置的帝万历朱翊钧,首辅张居正,大学士申时行,官员海瑞、将领戚继光、思想家李贽。看似是人物分开的介绍,其实是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人生轨迹窥探了当时的时代兴衰。从天子于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五个维度,去抨击明朝类似三明的结构。
最上面为整个文官集团,为整个明朝的利益核心、国家真正的统治者;中间为以儒家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整个国家的治理全靠孔孟之道,从来都为以德服人,却从不以法治国;底层则为成千上万的民众,无组织。已经发展非常成熟的文官集团,才是国家的主人,才是利益的根本。
书中体现了制度和个人的对抗。
书里的几个主人公,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都在这一年或放弃或失败对文官制度的抗争。作者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他们的无力。
万历在立太子事件后明白他只是个牌位,难于抗衡文官集团,宁愿在后宫赌钱也不愿再上朝。张居正的改革因为文官集团的利益斗争在他死后全盘被否定,结束了唯一改变明朝命运的可能。明朝制度决定了军需全由地方士绅募集,落后的后勤供给加上落后的军官选拔(武官科举主要看挥舞兵器的力气),造成几干倭寇能够纵横江南上干里,戚继光能做的也只是在已有的制度里小打小闹。李贽想要从哲学角度对抗传统,最后却也没有达到想要的影响。
合上书本才知道,曾经学过的那种固话了的历史教科书原来那么的扁平。
万历帝,在我原来的认知中他只是个非常平庸的皇帝,甚至没有什么影视作品愿意去阐述他的故事。读过《万历十五年》才明白,在万历帝的平庸之下,是他对自己身份的无奈和痛苦。帝在体制中逐渐成了一种象征,他的身份带给他的限制完全不少于任何一个普通人。他甚至不能根据自己的心意去立储,正是意识到了自己只是这强大体制中的一个象征,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他只能消极怠工,这是他反抗的一种方式。
而和帝对立的文官集团,他们信仰道德礼教,相信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规矩礼法,而在帝“无为”的统治之下,他们一腔热血毫无用武之地。帝和文官之间长久的博弈,使得矛盾日渐加深,最终成为双方皆败的悲剧。
张居正和戚继光,他们是那个时代中璀璨夺目的人,就如黄仁宇先生所说,他们有造反的能力,但没有造反的心思。但是这种能力终究是让人忌惮的,因此他们最终也是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只能感叹一句“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家一堆草末了”。
海瑞,以前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个十全十美的清官、完人。然而真正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海瑞的局限,真的有点可怜,不合时宜地想要以一己之力去撼动体制,但最终因为能力和智カ都不够,只能活成一种正义清廉的象征,而将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
历史是偶然性与必然性并存的。大厦将倾,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