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突破瓶颈的你,只需要“停下来”
大家好,我是毛毛
我曾经的舍友给我讲过,她非常喜欢以前的一名数学老师,这名老师习惯于,让同学们面对解不出来的问题先放在这里,睡一会或者出去走走,回过头来这道题竟能轻而易举的解答出来!
听到这一观点的我们,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屡试屡胜。
那其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
我们在面对一道毫无头绪的问题时候,会常常感到无聊。而大脑并不喜欢“无聊”的感觉,这是一种不确定性,并不能让大脑继续工作。
于是大脑就会想着找有趣的事情打发这段时间,比如刷手机、看视频、聊聊天等等。此时注意力已经大部分分散出去,等意识到题还没做完的时候,回过头来脑海里都是刚刷到视频的片段,想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变得异常艰难……
有数据表明,人类的注意力只集中于15分钟,超过15分钟便会出现疲劳期,而此时如果溜号,则需要45分钟才能使我们再次集中注意力。
那为什么同样都是停下来不去做题,出去走走或者睡一觉能帮我们想出答案,但刷手机不可以呢?
生物学家威尔逊曾说:“我们淹没于大量信息之中,与此同时,我们又渴望智慧”。
而刷手机的过程和你看大量信息的过程看似没费力实则是“动脑”的过程,也就是说此时大脑仍在“加班”,它从未真正休息过。你只是把精力从题转移到了手机上而已。
真正的休息是散步或小睡一会,可以理解为此时大脑有属于自己的空余时间,它能够把刚刚吸收进去的知识加以整合、应用、串联。不知不觉中,潜意识便完成这段思考过程。
当我们坐着不动的时候,就像一根能够吸引想法的磁力棒。正因为如此,人们经常用“顿悟”“灵光一闪”或“神来之笔”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尤里卡”(eureka)时刻——“尤里卡”是希腊语“我发现了”的意思。思想似乎在空闲的时候变得活跃,而不是在艰苦劳动的时候。
安德鲁·怀尔斯在证明费马最后定理之后,成为数学界的名人。按照怀尔斯的说法,停滞不前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但他说,“人们不习惯这样,他们觉得压力很大”。他经常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中,每当此时,他都会停下来,让自己的头脑放松一下,去湖边散个步。他解释说:“散步有非常好的效果,因为你处于这种放松的状态,与此同时你也允许自己的潜意识工作。”怀尔斯知道,心急喝不了热粥,你得时不时远离问题,才能给答案腾出空间。
正如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所写的那样,如果你留意某个问题足够长时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近答案”。
这些对事物真谛的顿悟看似毫不费力,但它们是长期缓慢酝酿的产物。一次突破始于提出一个好问题,对答案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无所事事几天、几周甚至几年时间。研究表明,蛰伏期(也就是你感觉停滞不前的那段时间)能够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或许,等下次你再遇到瓶颈的时候,不妨停下来试一试,起身去茶水间倒杯咖啡、在办公桌上小憩一会等等,你会发挥出你意想不到的巨大潜能。
参考《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