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健康幸福地成长,将来可以承担起社会责任,今天的教育能否实现这样的初衷呢?
是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学校之于学生的意义在哪,学生之于学校的目的在哪,这是值得思考的。
教育一直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做到了吗?是什么到底做到/未做到?
>教育生活中儿童的缺席、儿童的失声是一个严重问题,教育于是成为家长和教师对儿童单向规制和施压的过程。
这是比较让人纳闷的问题,说到学生的成绩、焦虑之类的,大多都是家长在发声,很少能够听到学生的声音。教育,主体是学生,应让学生多发声,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想法。而不是教育者、父母等代劳。
倾听到学生的声音,对他们的看法进行交谈或更改教育规章之类,而不是所谓的参与者站在顶峰,用他们自身的想法进行改这改那。即便是改,也未必改到核心或学生的心声上。
>陈瑜 不觉得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小黎 (脱口而出)没有!除了学习,都是不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务正业”,但是我现在并没有在学习,所以我就是在不务正业,而且我再也回不到“务正业”的状态里去了。
父母给孩子树立的价值观念或带给孩子的影响很大,不要小瞧那些语句的力量。
学习啊!学习啊!学习啊!到底是学业压力大还是父母给的压力大,才会让她有如此坚定的想法?
>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上很多课,你呢?
小黎 正常。大班开始学英语和数学,就是学一年级的内容,很轻松。
一、二年级我都过得挺顺利,成绩在班里排前几名。小学阶段前后一共参加过十几个补习班,在同学里面,算很少的。
学生与学生的差距到底是怎么拉开的?一、二年纪相当于差距拉开的预备阶段,三年级开始差距会因各种学习、兴趣班、各种比赛等而看出差距。
一、二年纪打地基,让孩子学会学习的方法,比如查不认识的字词、养成阅读的习惯,哪怕是读绘本,给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前面的铺垫最终成了他们思想长河的一部分,也成了他们以后学习路上的一种潜移默化。
>你们要在课外多学一点,不然小升初就考不到好初中;考不到好初中,就考不到好高中;考不到好高中,就考不到好大学;考不到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
一环扣一环,循环往复,每一代孩子都会听到如此熟悉的话语。
>我下载了一个时钟App,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休息的时间一结束,就逼自己赶紧去学习。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休息的时间越来越短,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时候就直接跳过休息时间,再后来就变得没有休息时间了。
即便是有软件督促你学习,你也要在早上把学习计划列一下,看看一天时间如何分配。如果只是设置学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可能一半的计划完不成,却会感到时间的匆忙。
>陈瑜 对你来说,“更努力”的定义,就是花更多时间?
小黎 做更多的作业,做更多的题。有些人花了很多时间,但是他并没有做几道题。我要花很多的时间,我还要做很多道题。
我本以为他们每天都刷很多很多题,但实际操作下来后发现,我都已经满负荷了,他们肯定也差不多,他们就算再努力,一天也最多刷200道因式分解题。
努力和刷多少题沒关系,重要的是知道一道题目错误的原因,能举一反二,这样刷题更有意义。如果只是努力刷题,既不总结也不反思,遇到同类型的题目还是会错,那是无意义努力。
>三年级我们换了一个英语老师。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如我的一个朋友好,她就对全班同学说,现在我已经不行了,W同学更好一点。L老师附和了一下。
考试成绩排名、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比较等,同学、朋友间良性竞争是好事,倘若良性竞争变成了恶性竞争,那竞争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终究缺少了骨子里的那份纯。
如果老师对于同学之间的竞争或恶意的比较没有任何意见或任之发展,会助长他们之间的攀比心,不仅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很可能最后会变成偏执,害了他们自己。
>陈瑜 你需要友情吗?
小黎 不需要。偶尔一起玩一玩就可以了,不想跟别人走得太近。
陈瑜 为什么?
小黎 会紧张,觉得很不自在。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即便是孤身一人,还是需要友情的。
我猜这位同学有社交恐惧症,才会不愿与人走得太近。要么是自身的原因——就喜欢一个人独处,不喜欢与人沟通。
>如果现在我们的学生统统被单一的分数评价,未来被收入和地位评价,永远生活在一个比较数值的人生里,这样的人生有什么乐趣可言?
教育,本是一个美好的事情,多少人把所有的美好寄托在教育上,给“教育”这个词赋予了太多意义,让“教育”成了走上辉煌的必经之路。
教育啊!它是打开我们认知、思想的钥匙,但教育并不是唯一啊!成绩、排名、学历、未来……教育承受的太多了。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看看月亮,看看星星,看看日升日落,那也是可以的。至此,这个孩子才走出来。
给孩子压力太大,那压力反而被吞噬,最后变成“火炬”让大人措手不及。
>着眼点是让所有人羡慕我,还是我为他人带来什么,派生出来的人生状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人的出发点决定了这个人该往何处发力或者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是自己所理想的状态。
>2021年年初,她又略带反讽地预言说:“以后家长见面都是这么聊天的:‘你孩子抑郁了吗?’‘嗯,抑郁了,重度。’‘哦,我们家还好,轻度。’”
不寒而栗!
压郁症在年轻的群体中比例增长,这并不是一个小事情,值得大人关注。有的孩子看起来天天有说有笑有玩的,不见得内心真的开心。
父母不要总关注孩子的成绩,也要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你撑不住了以后,我没有好好倾听你说碰到了什么事情,而是一味地想让你回归到“轨道”上,对你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孩子的内心,与孩子多沟通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听我说话的”。
>嗯,他们会偏向弟弟,他们更喜欢弟弟一点。
陈瑜 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更喜欢弟弟一点?
崽崽 好像小的就都乖一点。我之前跟我的小伙伴秘密讨论过,我们都觉得大人更相信小的,更偏心他们。
可能是觉得弟弟还小,让着他,让他少抱怨一会,还个清净 并不一定是真的偏心。
偏不偏心,当父母把两人放在同等的位置(已经长大)上处理问题,一件事的处理方式与标准,到底是否偏心一看就知。
>爸爸的处理方式,就是叫我们过来,先跟我们讲道理,然后让我们自己化解矛盾。
爸爸与妈妈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也就形成了一种反差,有的孩子喜欢妈妈式教育,有的孩子喜欢爸爸式教育。
选择父母中的那一方的教育方式,取决于孩子在教育方式中看重的什么。
>并不是孩子们之间有血缘关系,自然就会相亲相爱。相反,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骨肉相争、不和甚至仇视,更叫人锥心。
并不是孩子们之间有血缘关系,自然就会相亲相爱。相反,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骨肉相争、不和甚至仇视,更叫人锥心。
>最近对绘画的热情有点淡下来,发现自己并不是最好的,但没关系,不是最好也没什么,因为总会有人比你好。
不要总和别人比,会迷失自我;昨日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比,是否有进步,是否也是一种好方法呢。
>我会觉得:这不是我要走的路。毕竟那时候我还挺擅长艺术的,在这个系统里待下去,找不到我追求的东西。
年纪轻轻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所在的地方是否有自己可寻的东西,已经走在很多人的前面了。
>表面上我和我妈妈是母女关系,但很多时候,我们作为两个平等的人一起聊天,她很尊重我,把我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我觉得这非常可贵,是了不起的。
这样的教育方式正确——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讨论、交流等都在平等地位。
>反思这种东西是很难让外界施加给你的,我的那些反思都是在生活的点滴当中吸收总结出来的。
有些东西,只有经过自己的理解或思考,才会有深刻的体会,比如反思后的东西。
>陈瑜 我跟你探讨下,有很多人会说,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你认可吗?
天天 不认可,我认为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陈瑜 那生活还包含什么?
天天 包含玩呀!
对学习有了正确的观念——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还有其它部分。这个同学和小含同学对学习的观念形成一个对比。
天天同学的学习观是他自己所理解的,而小含同学的学习观念受环境影响以及她的老师灌输的概念,形成了一种极端理念。
老师或周围的人说的不一定全都是正确的,你要有你自己的思想。
>陈瑜 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历史?
天天 我是我们班历史最好的,历史课现在都是我讲。老师觉得要多锻炼我们,看哪些同学历史好,就让他们来讲。我们一周有两节历史课,其中一节历史课由我来讲。老师觉得有不足的地方,就再补充。其他同学如果觉得自己知道得更多,也可以讲。
这样教学的老师好有智慧。让学生来讲课,一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只有你觉得你知道的多,你都可以讲,就好像够星星,你想试试,总要尽力努力,争取有机会够星星的。
>我不是那种喜欢放弃的性格。踢球时不到最后一分钟,也是不放弃的。我看过很多书,书中一些历史人物,比如文天祥,对我有很大影响。
书中的营养吸收了对人有益,如果没吸收,犹如那芦苇,风一吹动动,风不吹就静止,没有意念的执着等。读书,是人成长的精神史。
>爱好还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可以让你找到同伴,就像我加入的书法社团,我的B站团队,我们都是有同样爱好的人,在向同一个目标发展。自己懈怠的时候,朋友就是督促你进步的动力,最终会成为良性循环,这是很棒的事情。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同,三观类似,一起毁走得远些。
>及时行乐的诱惑是大于爱好的,你玩了一把游戏,很可能还想继续玩。手机对我的诱惑也很大,但是我找到了比手机诱惑更大的爱好,我写书法、画画,这种时候连玩手机的想法都没有了。
想要拒绝或抵制一个对你多玩有害的诱惑,需要一个更有益智慧的诱惑降低它的存在感。物与物的相克。
玩手机,你要记得主语在你,而不是手机。
>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进入状态,可以询问孩子:“你画画时,要我陪你待一会儿吗?我在这工作一会儿,过会儿再走,可以吗?”
这想法比很多父母想的都周到,很多父母都没有这种意识,而是让孩子自行学习……
>我是一个普通人,踏踏实实做自己,不为钱发愁,有稳定的生活,健健康康,多陪陪家人,就很好……
成功的定义有很多,这样的生活很平淡,也是一种幸福。成功,并不是一定要年薪多少万、什么年龄段升职……适合你的生活就好。
>我坐在教室里,根本听不懂,做题也做不对,就一直很挫败。我妈妈大概高估我了,但是我也不敢说。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初二,我完全听不懂了,然后就跟我妈妈大吵了一架:“这个课报了就浪费时间又浪费钱,对数学成绩也没用,你报个简单点的适合我进度的,还有点用!”在我的直接对抗下,最后她就退掉了。
如果只是为了报补习课而报或者为了与别的同学比而比,孩子不喜欢或对知识的吸收消化慢,即便报多少班都是沒有用的。
即便是报班,也是要适应孩子的接收能力或学习难度,程度超过TA现在的认知有不感兴趣或厌学,这补习班的学习也很难待下去。
课程是孩子要学的,最好征求一下孩子的想法或者选择适合TA学习程度的课程。
>在普通高中过得充满自信虽然也很好,但是可能我会适应不了,没有竞争对手,放得太松,整个人就瘫下来了。
温和的环境,人还是需要个良性竞争对手来促使自己的前进,太安逸,有时会让人失去斗志。
>像我和我同桌,都挺想读了大学以后不受家长控制……现在的家长都把孩子越养越远了……
当父母管孩子管的太宽,让孩子失去他们本有的随意。当他们有机会离父母远一点,会选择离开父母的叨扰。
父母与孩子的管线,好似一根线,抓的越紧,挣脱的越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