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思:估算该怎么教?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94页例13,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用估算解决问题的例题,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正式知道“估算”这个词语。
之所以将估算教学的起点安排在这里,人教数学二下《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说的:一是学生在这之前学习了近似数,有了进行估算的知识基础;而是学生现在接触的数都比较大,现实中有估算的必要;三是学生还未学过万以内数的计算,不会出现先精确计算再为估算而估的现象;四是将估算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体现其现实意义。
按照教材主题图的呈现,是结合购物情境创设了“用五百元买两件商品够不够”的问题情境,呈现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怎样解答”这个环节以对话形式出现了两种策略:一种是列式后不会精确计算(实际情况应当是有一部分孩子能够算出准确结果的);一种是直接用估算解决问题,而估算教学时本课的重点。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估算”一词最早出现于第二学段(3--4年级)的内容要求部分。在其“数量关系”(1)中是这样的描述的: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那怎么作为第一学段(2年级下册)出现的“用估算解决问题”,其作用和价值该如何体现,学生能达到何种学业水平才算合适呢?
按照教学内容来说,这部分内容是估算的策略教学的起点,与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应当是有差别的。
吴正宪老师在《和孩子们一起学数学》中有这样的话:
估算分为:一种是根据实际问题来进行估算,一种是脱离实际问题的情境,纯算式的估算。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结果合理即为正确。
结合二下的“估算解决问题”就属于这种情况——根据实际问题来估算。学生只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那这个估算就应该是合理的,这是针对这解决实际问题来说的。【老师需要认识到,估算结果并不是与实际情况越接近越好,只要合理即为正确。
什么是合理?只要估算的结果,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就是合理。】
《教师教学用书》给我们的教学建议如下:
(1)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于估算的教学,教师存在着很多困惑,尤其是怎样估合适或者正确,教师缺少判断的标准,学生也体会不到估算的作用,而将估算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有利于学生估算意识及其数感的培养,因此教学时教师应紧紧抓住估算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点。反思时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估算是否解决了问题,以此为调整估算方法的标准。
(2)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根据实际需要找一个数的近似数是估算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也可以通过“这个数接近几千?几百?”等对学生进行一些适当的训练,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取近似数时出现的不同结果,如378看作380、 400、 350等。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做出相应的判断。
吴正宪老师也说过,不同年龄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估算,他的估算范围落在一个范围比较大的区间内,我们觉得就可以。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估算经验,就要引导他不断地进行反思,再调整。
当我们把低学段的估算指向估算策略的问题时,不难发现,我们将以更加欣赏的角度去欣赏学生的创造和展示,因此对于学生不同的估算策略,只要是合理的,就应当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鼓励他们积极地解释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过程中,可定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在课堂中涌现出来,教师要用欣赏、小心翼翼的形式去呵护孩子们的探究精神,不要轻易简单地否定一种方法。教师不急于评判,创造一个轻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不断调整,不断学会反思,提升孩子们判断的能力。
试一试,忘掉考试和分数,来一节慢一点、静静流淌思维的课堂!
写下这一篇,其实内心很纠结,学生有考试的压力,教师同样有考试的压力,也正是这些压力在很多时候扭曲了我们教育的初心。
教育是一个慢慢的、滋润的过程,只是太多时候我们不敢慢。想起从前学估算,生怕因为书写考试学生扣分,生怕太过开放学生书写不规范,生怕因为跟标准答案不一致扣分……这些都是很多老师怕估算和困惑估算的原因,甚至会说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最难答。
改变,也很简单。
找到源头就可以了。
源头,是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