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内容分布
核心思想:情绪低落会使人屈服于诱惑,摆脱罪恶感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在研究压力、焦虑、罪恶感对自控力的影响时,我们发现,情绪低落会使人屈服,而且经常是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屈服。令人恐惧的吸烟警示会让烟民更渴望香烟。不,这可不符合逻辑,但人性就是这样。
如果我们想避免压力导致的意志力失效,我们就需要找到一种方法,让自己既快乐又不屈服于诱惑。我们也需要放弃一些自控策略,比如罪恶感和自我批评,因为这些东西只会让我们情绪更低落。
一、为什么压力会勾起欲望?
当我们情绪低落时,大脑更容易受到诱惑。
人脑不仅仅会保护人的生命,它也想维持人的心情。所以,当你感到压力时,你的大脑就会指引着你,让你去做它认为能带给你快乐的事情。
神经科学家证明了,压力包括愤怒、悲伤、自我怀疑等消极情绪低落会使你的大脑进入寻找奖励的状态。只要你的大脑和奖励的承诺联系起来,你就会渴望得到那个“奖励”。你确信,只有获得那个“奖励”才是得到快乐的唯一方法。
奖励的承诺和缓解压力的承诺会导致各种各样不合逻辑的行为。
而当我们毫无压力时,我们会意识到这些行为根本不能让我们感到快乐或者放松。
当你感到压力、焦虑或心情低落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你生气时会不会更容易受到诱惑?你是不是会更难集中注意力,或更容易拖延呢?情绪低落是如何影响你的意志力挑战的。
我们经常在大脑的错误预测下,阻止自己去做真正能带来快乐的事。
有没有什么东西能提醒面对压力的你,到底什么才能让你感到更快乐?在你感到压力之前,你能不能先想出一些鼓励自己的办法?
有效的解决方法:下一回,当你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尝试一种有效的解压方法,例如锻炼身体或参加体育活动、祈祷或参加宗教活动、阅读、听音乐、花时间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养其它有创造性的爱好。
二、如果你吃了这块饼干,恐怖分子就赢了
研究发现,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会永生时,我们会更容易屈服于各种诱惑,就像是在奖励和减压的承诺里寻找希望和安全感一样。
“恐惧管理”的方法能让我们不去想那个不可避免的死亡,但当我们在诱惑中寻找慰藉的时候,我们是在不自觉地加速迈向坟墓的脚步。
2009年一项调查显示,死亡的警告会让烟民感到压力和恐惧——不幸的是,这种焦虑会让吸烟者用默认的方式缓解压力——吸烟。
“恐惧管理”带来的,可能是你产生对安慰的渴望,也可能是拖延。所以,正视恐惧会帮助你做出理性的选择,因为改变我们能理解的动机,总是比改变我们看不到的影响要容易。
请花上24小时,远离那些会让你产生恐惧的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杂志或网页。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关注那些正在发生的大事小事,世界末日也不会降临的话,就请别在这些媒体上毫无意义地消磨时光了。
三、“那又如何”效应:为什么罪恶感不起作用?
任何意志力挑战正都会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屈服会让你对自己失望,会让你想做一些改善心情的事。那么,最廉价、最快捷的改善心情的方法是什么?往往是做导致你情绪低落的事。
因为你会对自己说:反正已经失败了,那又如何,我还不如好好享受人生呢。
关键是,导致更多堕落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的放弃,而是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一旦你陷入了这样的循环,似乎除了继续做下去,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当你(又一次)责备自己(又一次)屈服于诱惑的时候,往往会带来更多意志力的失效,造成更多的痛苦。当然,你寻求安慰的东西并不能中断这个循环,它只会给你带来更深切的罪恶感。
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如果我对自己不苛刻,我就什么也做不成。”
“如果我原谅了自己,下次还会这样。”
“我的问题不在于对自己太苛刻,而是对自己不够严格。”
对很多人来说,自我谅解听起来更像是为自己找借口,只会引起更严重的自我放纵。我们相信,自己内心需要一个严厉的声音,来控制自己的胃口、本能和弱点,如果无视内心的审视和批评,我们就会完全失去自控。
然而,众多研究显示,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它不仅耗尽了“我要做”的力量,还耗尽了“我想要”的力量。相反,自我同情则会提升积极性和自控力,比如,在压力和挫折面前支持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在个人挫折上,持自我同情态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评态度的更愿意承担责任。他们也更愿意接受别人的反馈和建议,更可能从这种经历中学到东西。
失败的时候,请原谅自己:面对自己的挫折,持同情自我的态度,以免罪恶感让你再次放弃抗争。
我们都倾向于相信自我怀疑和自我批评。但这并不会让我们离目标更近。实际上,我们可以尝试从良师益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们都信任、想要你变得更好、愿意在你失意的时候鼓励你,你也可以这样做。
四、决定改善心情
当我们被打击时,我们会想到一件能让自己快乐事——决定做出改变。发誓改变会让我们充满希望,我们喜欢想象改变后的生活,幻想改变后的自己。
不幸的是改变的承诺很少能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不切实际的乐观可能给我们一时的快乐,但接下来我们会感到失落。
做出改变的决定是最典型的即时满足感——在什么都没做之前,你就感觉良好了。但真正做出改变时面临挑战却会给你当头一棒,奖励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获得。
这就是所谓的“虚假希望综合症”。
所以,我们必须避免常见的意志力陷阱——即用“改变的承诺”而不是“改变”来改善我们的心情。
乐观给我们动力,但少许的悲观能帮助我们成功。预测你什么时候、会怎样受到诱惑和违背承诺想象一个不让自己放弃抗争的具体方法。
当你头脑中有了一个具体策略后,想象一下你正在这样做,再想象一下这会有什么感觉,想象自己成功了,让这种想象给你自信,相信自己会为了完成目标不惜一切。
用这种方法预见失败其实是一种自我同情的方式,而不是自我怀疑的方式。当你真的受到诱惑的时候,你就能有所准备,能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践。
写在最后的话:为了避免压力导致的意志力失效,我们需要找到能让我们真正快乐的东西,而不是虚假的奖励承诺,也不是空洞的改变承诺,我们需要允许自己去做真正让自己快乐的事,远离那些与我们生活无关的压力根源。
当我们遭遇挫折时(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我们需要原谅曾经的失败,不要把它们作为屈服或放弃的借口,想要增强自控力,自我同情比自我打击有效得多。
评:读这一章,让我想起了一个段子。
大概是这样,“听说吸烟会让人短命,吓死我了,赶紧吸根烟压压惊。”
写这个段子的人,也许只是为了博诸位一乐。但却没想到的是,人很多时候,就是知道有害,偏偏要为之的。
尤其是当我们受到打击的时候,我们以为的正常思维是,嗯,我一定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实际上这只是一句承诺式的话语,满足了我们内心因为失败而导致的挫折感、焦虑感。然后呢,然后就堕落了。
与其自我承诺,不如自我原谅,是这一章告诉我们的。听起来很平淡无奇,但却颠覆了我们对自我犯错的理念。说实话,作为一个老师,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更多时候还是会想着指责的。
突然想起《正面管教》一句话:是什么让我们误认为,在让一个人感觉变好前,先要让他感觉更糟糕呢?
是我们下意识的本能,是我们生活的拟态环境,以为这样做,才是正确的。
我经常失败,也经常会在失败后给自己制定一些所谓的计划,以摆脱这个失败。制定完后,我开始刷手机,看小说,美名曰明天再努力。这实质上就是一种获得了奖励承诺后的堕落。
带给我们的,是之后的更糟糕的心情。
所以,我们必须避免常见的意志力陷阱——即用“改变的承诺”而不是“改变”来改善我们的心情。
简而言之,用正确的行动,去弥补你犯下的错误。比如失败了,不要想着去喝酒发泄一下,而应该是要么思考这个问题,要么看看书听听音乐等。
因为你用更糟糕的方式去舒缓情绪,带来的只能是双重的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