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这个基础上想一想,就知道我不可能去做30年的码农,不会给我这样的机会。
核心问题还不在于产品周期,企业周期,核心问题在于我老板,他的底层模式是什么。
他到底要建立一个人类此前没有的产业,去做一个全新的蛋糕,还是要去抢机会。
如果他都是去抢机会的,那我对他的作用,就注定是阶段性的。
基于这个,我才提出早晚要分道扬镳的理论。
俗称你跑的比公司快,你就会跳槽;公司跑的比你快,你就会被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
本身游戏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底层逻辑是你老板要抢机会,那必然如此。
他抢到了机会,他就会去抢下一个机会。上一个机会也许是服装,下一个机会他转型做个房地产,作为服装专家的你,对他来说,不实用了,于是你们必然分道扬镳。
严格意义上讲,我的老东家,我当初第一个老板,他赚的什么钱?
他赚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钱。
本质上说,他自己也是做套利交易的,只不过他的表现形式是开公司,而投资人的表现形式是卖卖各种交易品。
这不是我个人意愿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我踏不踏实能够解决的问题。
换言之,环境只给我了我两种选择,唯二的两种不去凯滴滴的选择。
我要么成为他的亲信,成为他的合伙人,跟着他一次次转战南北;要么,我干脆自己去做套利交易得了。
不让中间商赚差价,你做得,我有什么做不得?
所以我很快做到了高管,很快辞职创业,很快变成职业投资人,全职套利,也去赚信息不对称的钱去了,一如前辈们。
长颈鹿的脖子在当初还短的时候,它就不可能考虑如何吃高出的树叶。而你不可能指望衰老过程的长颈鹿的脖子忽然长长。
为什么现在还愿意说话的这帮商人和专家,动不动就是风来了,雨来了,怎么怎么了。
因为这样商人,投资人,专家,全都是40岁往上走的。这就是惯性,大家习惯了,大家习惯了赚不对称的钱。
他一辈子就那么想问题的,他当然盯着风雨雷电。
反过来讲,倒是年轻的读者,有可能。
因为你年轻呀,你有可能去构建内部风险投资市场,你有可能去借住风头的力量寻找蚯蚓。
没有钱可以忽悠付老头资助你,当初哥伦布也是到处求支持才能寻找新的大陆的。
从现象上看,嚷嚷的年轻人多,行动的年轻人少。
许多年轻人还是在想你怎么不去,而不是想自己怎么去。
更多年轻人则是畏难,高出的树叶确实很难吃,于是想要找避风港。
于是你看到上岸理论很热。
这这种群体行为是解决不了群体问题的,都去上岸,供需就会很离谱,很夸张。
说白了,卷无可卷,必然会诞生创新。
创新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那就是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发生的,班超为啥投笔从戎?
就是因为抄书抄书,抄个锁书,怎么抄也存不下钱,火大了,跟一线城市卷不出头,不如三千里外觅封侯。
真要是人家老夫聊发少年狂,那觅来的候,也就不属于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