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修士提倡“三教合一”的高人不能说没有,但是也确实不多,有可能也是儒家的君子提倡比较多。儒家君子一般文化素养较高,谈玄论道,通常会佛道双修。但是在门户观念比较浓厚的宗门内部,三教合一论一直比较边缘化,而真正能成就的、或者说彰显于世的更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更遑论说精通易医武道之数术,开创一派宗门之典范,能做到此者,非龙象之才不能为之。我们今天要讲的唐僧李道子就是这样一位高人。李道子,这样看他的名字好像是位道教高人,但其实唐僧李道子,他原来姓什么不得而知,李姓是后来唐太宗所赐。首先他是一位和尚,名叫“儒子”,字是“道武”,号为“十力”,游化号“道子”。这四个名称涵盖了儒、道、释、武四家称谓。他的名号如此多杂,正是三教合一的特色所在。他出生的故里——博爱唐村千载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被称为“无极之乡”、“无极故里”。
要了解李道子这个人,其实信息非常有限。可以用“神秘”二字概括之。从他被唐太宗赐姓李这段事迹看,应该是做出过重大成就的杰出人士,可惜具体事迹无从得知。后来游化四方的时候又故意“化名隐籍”,更是让人无从印证他的生平事迹。出仕的儒者和皇帝哪一年出生、有些什么生平事迹要想搞清楚还是很方便的,甚至皇帝哪天宠幸了哪个妃子都有敬事房的太监记录在册。但是与此完全不同的是,历史上也有很多隐士、高人的身世却难以查证,比如黄帝、老子、庄子、许宣平、麻衣道者、火龙真人、张三丰等,甚至不能确定这些人是凡人所生还是神仙后裔,在哪一年、哪个地方出生,活了多久,什么时候离世,是升仙了还是真的死了?统统无从确却地得知。这些修炼真人,隐其身,并隐其姓名。其里居不可考,以天地为里居,其事迹不多着,以潜德为事迹。
同样的,关于李道子的身世来历,文献记载中也只有寥若晨星、残头去尾的一两条记述。在《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和《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以及《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唐梓州通泉寺释慧震传十一》记载着这位高士雪泥鸿爪的踪迹,而且,千载寺的石碑经是根据康熙残碑或者拓片所译撰,且为现代电脑雕刻,石碑内容有玄虚之处,所以真假难以考证。
关于《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是始于若干年前,在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家族整理编修家谱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通原来树立于唐村附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里的石碑拓片。为我们了解李道子提供了新的资料。千载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67),原名无极寺,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451)因魏太武帝灭佛,遂更名为无极庙。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453)恢复旧称,东魏武定三年(545)更名为千载寺。遗址位于河南省博爱县城南7公里的唐村西北一带。
千载寺是由释、道、儒三教寺庙组成的建筑群落,规模宏大,1958年后,遗址被多次拆毁。寺里的100多通石碑也散落流失社会。《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原碑下落不明,所幸碑文拓片流传了下来。
唐时,千载寺住持李道子,号十力和尚,“以弘三论为务”,创艺了无极养生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记曰:
千载寺唐僧十力(李道子)传碑
蘧鉴
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河内无极寺域,三教门弟,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吐纳导引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武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惊武林。诏住京师,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业,归故育弟。师曰:三教义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传奇十力,大僧养生,神通六旬,寂息十八天日。九九重阳,返老还童,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容体柔软,面色如生,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立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嘱弟秘葬,师贤刹共,勿筑志塔,而天下稀及之。大巧若拙,养生神器,故天下莫能胜誉。释道儒三教合一,博艺修僧,无极养生拳功,胜创先师之争。
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臧残碑译撰书普观题
根据这块碑文所记载,李道子的身世和所行之事根本不是凡人所能为。李道子的出生是“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非常具有神话色彩,历史上只有皇帝出生(比如朱元璋),或者圣人出世才会有此描绘。正因为有如此神奇的出生,才会有后来的“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这段记录几乎与道教尊崇的古仙“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可以相提并论。及后,有“武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惊武林。”,与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梦中神人授拳”何其神似?!
《十力传碑》特别介绍了李道子在武术上的造诣,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无极养生武功的理论基础包括:“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这个记述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太极拳理论体系的来源,如陈王廷在他的一首词中即有“一卷黄庭随身伴”之句。有观念认为,李道子创立了无极拳、太极拳的理论基础,而《纪效新书》则创立了各家太极拳的应用招式,张三丰又集其大成阐扬道家太极修真之术,并提倡“愿天下英雄豪杰益寿延年,勿为技击之末尔”,似是与李道子同声相和之语。因各方传承史料不明,是以太极拳的来源一说众说纷纭,斯以为,太极拳为“太极全”方为中国太极文化之真谛。
李道子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是一个颇有影响的观点。最早提供这个说法的是清末民初的宋书铭。在他所传的《太极功.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有详细叙述。千载寺是我国武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许多武术文化的源头都可以追朔到千载寺。有史籍可查的有:唐僧十力和尚创造的无极养生武功,即无极拳。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创始人,今人普遍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创立了太极拳。然而,河南博爱唐村所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所修的《李氏家谱》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李氏家谱·序》不仅记述了唐村李氏的由来,而且还记述了李氏历世名人事略与功德:
“始祖披荆斩棘,蒙霜露而居焉。当是时,垦田构室,几费艰辛而不殚烦者,贻厥后也……故吾李姓日蕃,人丁颇富。明清列贤书,举监生,文武进士举贡,不可指数。五世祖讳明道,居住怀府开业羽箭行,誉招武雄。……八世祖讳春茂名叶蓁,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创)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
从这段话里可以发现很多重要信息,首先有关于李春茂学艺千载寺太极宫的事迹:李春茂“万历年贡生。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创)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名焉。”,再次是这段记载兄出现了陈式太极拳陈王廷的叙述:李氏家族的九世公李仲、李信与陈沟(即陈家沟)的姑表弟兄陈奏廷(即陈王廷),“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这为我们考证太极拳的来历多了一份历史依据。但是无论如何,千载寺李道子,都是无法绕过去的一个关键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李信在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李信曾加入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口号“闯王来了不纳粮食”,以其文武才能取得信任为将。崇祯十七年(1644年)遭李自成冤杀。
《李氏家谱》所记载的李春茂《无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太极拳养生功谱》的无极拳、太极拳等这些不朽的武术理论著作,被后来太极拳的习练者引以为太极拳的经典理论和创新依据。结合前文《十力碑》对李道子的“吐纳导引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描述来看,李氏家族的这些太极拳理论著书是对李道子理论思想的发扬和总结。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十力碑》相当于是李道子的一块缅怀“墓志铭”,李道子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历史贡献受到后人的敬仰和推崇。
李道子所创的无极拳在焦作地区和全国都有流传。博爱县的义沟、小中里、贵屯、西中道、冯竹园、九府坟、北里等数十个村都有流传。也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大家。如小中里村的一位叫张振兴的民间武术家,一生以无极拳和十三势软手为伴,到他70多岁的时候两米多高的房子他仍能一跃而上。贵屯村有一位郜姓老者乳名叫宁,因脚有残疾,人称骨朵宁,善八极拳、通背拳,他一辈以拳为妻为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家。
为太极拳家所熟知的《授密歌》传为李道子所作,并无争议。这首四句八言的律诗总共32字,非常简短,但是内容高深莫测:“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倒海,尽性至(立)命。”
太极拳家、内丹修炼者都对这首诗做过高屋建瓴的解读和注释,各有侧重和理解,但是如果没有亲证到古人的境界,所有的解释只能算是猜测。
李道子还有个“十力”的号,十力道人李道子的称号也为大众熟知。那么“十力”是什么意思呢?何为十力?据《增一阿含经》和《大智度论》释义:一是知觉处非处力;二是智之进业报智力;三是知禅解脱三味智力;四是知诸业报胜劣智力;五是知种种解智力;六是知种种界智力;七是知一切所道智力;八是知无眼无碍智力;九是知宿命无漏智力;十是知永断习气智力。这么一看,能得“十力”之智,已证入无上甚深之境。可见十力和尚是位博大高深的圣僧。
再来看《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有关“十力”和尚的条目:“唐僧,氏里师承不祥,通《涅磐》、《摄论》。武德末(626)居京师,德齿俱尊。贞观中依慧震住梓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这里的记载非常简略,连他的姓氏、名号、籍贯一概不详。但是其法号、生活年代、擅长的佛教经典、游学过的地方和寺庙,和《十力传碑》所记都是相同的。显然大辞典里这个唐僧十力与千载寺唐僧十力基本可以确定就是同一个人。其中与慧震的交往,也得到了《续高僧传》的印证,在《卷第二十九.唐梓州通泉寺释慧震传十一》记载:“先有一马日行五百。曾经入阵。余马并死。惟此得还。至(贞观)十四年七月。忽自嘶鸣。不食三日。震闻毛竖。有一异僧名为十力。语震曰。马与主别。主当先行。来年正月十五日。日正中时应入涅槃。法师须散财物。无留于后。于身何益。言已而隐。莫知其由。”其后文还记述了慧震果然像十力所说如期而逝。这段记载表明十力在贞观十四年左右就已经在通泉寺,与《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所载“贞观中依慧震住梓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的说法完全吻合。同时这两份资料也证明《十力传碑》碑文中所记的“东泉”乃是“通泉寺”之音转所误。《十力传碑》中没有说明“东泉”的所在地,而这两份材料所记则清楚地告诉我们是在四川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境内)。《续高僧传》的这段记叙还让我们了解到,十力当时已经有十分传奇的事迹了,所以才会被目为“异僧”。那么在民间有更多的离奇传说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在道教典籍中尚没有找到关于李道子的记载。有可能的原因是李道子虽然提倡三教合一论,但是公开的身份毕竟是和尚法身,又住持千载寺,是以道教典籍并无记载。
宗上种种来看,十力僧李道子的确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出入宫门是为儒家,出家为僧是为佛家,隐身化迹是为道家,创拳弘教是为武家,即儒、即佛、即道,三教圆融而能集大成者,百万人中能有其一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