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终局思维”的讨论分析,知道是好的,但是要亲自执行,却是拖了好多年,看王潇的书,却突然有些了然。
“趁早”的创始人兼CEO王潇,江湖人称“潇洒姐”,从“趁早效率手册”到“趁早行动app”,与时下很多效率手册的差异化在于,首页就设定最终目标。
这个最终目标不是年度目标,是生涯,是人生。
虽然很多成功学的书都有些扯,倾向把运气也归为实力,而被坑的惨烈却成了道具一般的红色颜料。成功的人和事有运气的成分,但是也有共性,尤其是一再一再取得成就的人,以及他(她)的事,比如1978年的王潇。而她二十几年坚持使用效率手册,我是敬佩的,尤其是她一点一点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她在自己设计的“趁早”本子里,首页就是“人生目标”,在她的畅销书里不止一次提到的“遗愿清单”的说法,更振聋发聩。猫叔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但不想调侃生不逢时这种理由,非要乱世出英雄?是不道德的。而确定人生目标,并有自己的执行力,虽远必达也是可能的课题。
爱自己与自我修炼。
出很多书的人很多,而潇洒姐不过其中一人,出很多书的人有一部分是写畅销书的。畅销书是大众的,生命周期也并不长,相对传统书籍概念中,专著丛书满书架才是好的,但传递不断迭代的积极向上信息的畅销书,看完送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也挺好吗?现在有不少这样的书,甚至从后来的书里,品出一点与早先的书有点矛盾的理念。这不奇怪,金庸先生不也在生命的后三十年多次修订他的“金庸宇宙”吗?
实践自己在文字中立下的目标,截断自己的退路,反思自己的得失,最终任重道远的爬向人生目标,也就是“遗愿清单”。这可能是潇洒姐创作的初衷之一吧,她在《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和《总会到来,总会过去》有这样提过。
而在《五种时间》与《小日常大奇迹》里,我看到了那种“超级个体”的精进和跃迁。潇洒姐一直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保持行动的态度,不因环境而改变,是对独立的自己,最大的关爱。她坦言“爱自己,爱家人”,包括她的女儿问问,她的叶先生,还有父母,都是挚爱,但是她留下自己的空间,持续修炼。也因此,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业写作,相夫教子,似乎在她身上并不相悖。也许,只有爱自己了,才会更懂得爱家人,如果舍弃了自己去爱,是不是潜意识里是一种交换?比如说“你看,我都放下了自己的事业来陪伴你,你不应该对我XXXX吗?”这种很多见的桥段。
精进与跃迁。
很难想象她那样的人会躺在舒适区,她的“遗愿清单”应该也是动态的,并不是说一定在掘进,而是说调整。并不是一定要豪车豪宅,而是逐渐明确自身目标后一再一再的向那个微末而光明的方向过去。记得她在哪本里面提到了“我心光明”这一阳明心学的要义。
她并不是拿来粉饰自己的学识,看她的文字,似乎是自然流出来的,很舒畅,读着反而有种“我也觉得你是这个意思”的感觉。其实她前面的书里已经提到过“五种时间”的概念,但是将想法梳理并实现逻辑和哲学自洽,似乎是创业十年后的她才做到的。“五种时间”是她的总结,一些其他关注效率和生涯规划的作者也提出过类似的,不能说孰优孰劣,但能够提出一个体系,无疑她自己是做到了的,我们看她的书,相当于是接受她的引导,而最终自己的体系,偷不得懒,需要自己寻找。
每一片见到阳光的叶子,都不是长在别的叶子下面的。
还没有刷完她的书,但刷完之后转赠应该是确定的。有个老生常谈,“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那么,趁早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