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最近的热点事件,像林生斌、吴亦凡事件,每个人的评论都不太一样,有抨击的,有保持中立的。因为价值观取向的不同,导致我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也有了不同的观点。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差呢?在《学会提问》这本书的第6章提出,“一个人对特定价值观的偏爱常常不会明说,但是这个价值取向一定会对他的结论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他捍卫这一结论的方式。而这些对于价值倾向的没有明说的主张所起的作用就是价值观假设。”
那么,对于价值观假设,又该如何理解呢?
书中提出,“所谓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倾向。
可能你会发现,当你在一场特定的论争中发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时,不应该期待这个人在讨论不同的争端时还会持有相同的价值倾向。离开了相关的讨论问题,一个人也就不再持有同样的价值倾向。
也就是说一个人所处的情境不同,会直接导致他有不同的价值倾向。比如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消极的环境中,是不是就有厌世的价值观了呢。但如果后来他的环境有所改变之后,加上身边都有正能量的人包围他,或许他的价值倾向就会发生变化了。
正如书中所说,价值观假设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它们在一种情况下适用,可一旦规定性论题的具体条件发生改变,我们就有可能出现非常不同的价值倾向。
那么,接下来就是一起探寻如何找价值观假设了。这里作者提出3点建议。
1、将立论者的背景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比如说评论者是一个国家干部,那他的价值取向更多是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果评论者改为企业的普通员工,那么他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了,有可能是好的倾向,也有可能是坏的倾向,这就得看他所处的环境了。
2.将可能发生的后果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
书中指出,要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假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注意他用来证实结论的各种理由,然后判断哪些价值倾向会导致作者认为这些理由比其他理由更可取,而那些被抛弃的理由本可以从论题的反面进行论证。
比如说,有些员工认为老板只会压榨自己,经常让他们加班,而且又不涨薪,所以得出结论:每个老板都是所谓的资本家,只会压榨员工。但这些员工却没有想过加班、不涨薪的原因会不会是自身的问题呢,或者说曲解了老板的意图等等。
3.找到价值观假设的其他提示。比如说在一场争论中,有些人采取相反的态度,那他们的立场是什么呢?或者说他们关心些什么呢。
另外,书中还谈到描述性假设,这是一种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没有明说的信念。
当你在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时候,其实就是找论证者自认为理所当然的那些想法,也就是描述性的假设,这样他的理由才能支撑相应的结论。
但现实中,许多写作者或交谈者一般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些假设,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信念往往和你确认为潜在假设的那些想法不太一样。
那么,作为写作者或交谈者,我们要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
作者认为,在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时候,一定要尽最大努力罗列出那些引导你思绪的假设。然后可以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有没有什么问题,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来分析理由和结论,或者与朋友分享你的论证过程,让你的朋友去发现其中的假设是否成立等。
相信到了这里,你应该对价值取向和描述性假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的每日一问,在交谈中或写作中,你会不会受价值取向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