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非洲得到过所有,却又失去一切。
最后,她孑然一身走出非洲,却留下了一生的回忆”
——这是电影《走出非洲》里的结局
《走出非洲》讲述的是一个欧洲女性在非洲土地上得到成长、蜕变、升华的故事。
女主人公凯伦在非洲独自经营咖啡种植园,逐渐爱上了这片神奇而迷人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人和事物。
在这片土地上,凯伦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病痛的折磨,婚姻的破裂,好友的病故,庄园的破产,情人的意外身亡……接踵而来的一次次打击,让凯伦尝遍了酸甜苦辣,离合悲欢。
而在这个过程中,非洲大草原一直用它的质朴和深沉抚慰她、涵养她,褪其铅华,使之超越,令她从一个爱慕虚荣的富家女逐渐成长为一个坚毅勇敢、善良博爱、宽容平和的成熟女性。
许多人看完电影,都会发出一句类似的感叹:一个女人怎么可以伟大到这种境界?
然而,电影的内容并非纯属虚构。事实上,无论是人物、故事情节,还是环境背景,皆有真实来源可考。
电影由四部文学作品改编而成,以凯伦·布里克森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为基础,融入她的另一部作品《草地上的影子》,以及另外两位作家为凯伦·布里克森写的两部人物传记。
而电影中的女主“凯伦·布里克森”的原型正是作家凯伦·布里克森。
可以说,这部电影具有一定的纪实色彩。而改编自文学名著,则赋予这部电影浓郁的文学气息,观看这部电影,如同阅读凯伦·布里克森的散文,细腻而舒缓,平和而感动。
1985年,《走出非洲》正式上映,引发了热烈的反响。次年的第58届奥斯卡上,《走出非洲》一举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等多个奖项,以及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等提名。
而肯尼亚咖啡也随着这部电影的传播而进一步蜚声环球。
在澳帝焙的产品列表里,肯尼亚从来不会缺席。一直以来,我们都想寻找到一款可以代表《走出非洲》这部电影,也能用来代表整个非洲的肯尼亚咖啡。
虽然之前的肯尼亚公主,以及后来的肯尼亚SOE,也颇为出色,但都太“肯尼亚”了,还不足以代表整个非洲,代表这部电影。
直到我们的寻豆师老朋友深入非洲原产地找到了这支微批次水洗肯尼亚,这个夙愿才终于得偿。
很高兴地说,这是我们迄今为止找到的唯一一支可以代表《走出非洲》这部电影的咖啡,也是唯一可以代表整个非洲的肯尼亚咖啡。
它的气质太像《走出非洲》的女主,我们从它的身上领略到了多元、广博、包容的气度,不止是肯尼亚,埃塞、坦桑的神韵,它都兼而有之。可以说,整个非洲的韵味,都融汇进了这支咖啡里。
因此,我们郑重地以《走出非洲》女主的名字“凯伦”命名这支咖啡。
正如凯伦在非洲尝遍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洗净铅华,获得超越那般,你也能在这支咖啡中领略到苦,品尝到酸,但更能感受到铅华褪尽之后的隽永的甜。它,干净,均衡,饱满,顺滑,风味丰富,广博多元,拥有着《走出非洲》这部电影的韵味。
仔细品尝这杯“凯伦”,脑中不由地浮现起《走出非洲》电影里的一幅幅画面:广袤无垠的非洲大草原;狮子、大象、狒狒、火烈鸟、长颈鹿、野牛、羚羊…乾坤万籁竞自由;金黄恬谧的落日斜晖;紫罗兰般的邈远天际;凯伦坐在山坡的草地上,向身边的丹尼斯娓娓诉说着动听的故事……
“我在非洲曾经有一个农场,种咖啡豆,给黑人小孩治病。我在非洲遇见了为自由奋不顾身的情人,他热爱动物胜于人,他折桂而来,情迷而往。我在非洲曾写过一首歌,那里有已逝的热土,那里有纯洁的朝露。我总是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我总是一再启程,但哪里都陋于非洲。”
电影是好电影,咖啡是好咖啡。
二者皆得,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