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不是特别爱吃面条的人,工作以来却吃了许多,下班回到家已经将近七点,一人食讲究的是营养均衡,方便快捷,于是,几分钟就能做好的面条成了最好的选择。
我最初学会做面条,就是我独自一人在美国交换的时候。彼时的我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一是为了节约成本,二是为了安慰肚子的思乡情切,我开始慢慢学着在家里做只属于中国的饭菜。
没出国之前,在上海读书的时候,璇妹和我都很喜欢吃老盛昌的西红柿鸡蛋烩面。冬天的时候,我们彼此在外面实习了一整天后,下班挤地铁回学校,地铁里因为人多,呼出来的都是二氧化碳浊浊的气体,还有些许闷热,出了地铁站却是满带凉意的天气,一反一复地冷热交替常让我觉得不舒服,因此每次回学校的时候,尽管很饿,却又总没有什么胃口,这个时候,我就喜欢和璇妹一起去吃西红柿鸡蛋烩面。
宽口的大碗里,配着西红柿熬煮出来酸的恰到好处的汤底,不是那种叫人眉头一皱的酸味,是那种恰好能唤起因为一天忙碌而迟钝的味觉的酸味,往往我喝上这样一口汤,就会感觉舌尖上的味蕾都活了起来,再透过喉咙吞到肚子里,就觉得这汤汁里的小分子们,就好似夏天最炎热的时候,打开的那瓶冰镇汽水里的瓶子中细密地,不断冒起的气泡一样,在全身的每个角落里跳起了舞,让我每次都忍不住发出长长地“哈~~”的一声。面的颜色也好看,红色的西红柿配着煎的边缘微微发焦的碎鸡蛋,还有绿油油的青菜叶子,又随意又好看地堆在一指余宽的白色烩面上,还撒了几点青白相间的葱花,无论何时我没有胃口,喝一口那样酸酸的面汤,便想继续吃下去。吃面的时候,我对面常常坐着璇妹,我们说白天一天在公司和律所的经历,很满足也很安宁,会让人觉得,原来一天工作的奔波不过是为了这样,能在信任和爱的人面前,共同吃着晚饭,聊起白天的过往。
我准备出国的时候,担心不会做饭,送别我的时候,璇妹说:别着急,不行的话,就试着做西红鸡蛋面呗,你不是喜欢吃。
于是,有一次在国外生病没有胃口的时候,我想起了这面,凭着记忆里的味道尝试做了几次。
西红柿一定要切小块,待锅里的油热得时候再放进去,慢慢地等西红柿加热,融化成汤汁。鸡蛋呢,应该在这个时候加进去,如果后面煮面的时候再加的话,鸡蛋就成了蛋花了,没有那种金黄色的、边缘微焦打着卷儿的小鸡蛋块来得可爱和美味。蛋液沿着锅底渐渐从嫩白色到微黄再到明亮的黄色并结成一整块,用锅铲轻轻地切碎,再等它煎一会,看到边缘成淡淡的褐色的时候,加水和面开煮。煮面的时间也是个学问,把面煮的既筋道又能入口即化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我观察了好几次,当面的颜色开始变化成乳白色,形状也完全舒展的时候关火似乎是最好的,但这个时候最好别立刻起锅,让面条趁着这余温再煮一小会,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学着老盛昌那样,取一根葱,连头带尾地切段,再在碗底滴几点小麻油,把这青白相间的葱段放在碗底,然后起锅将热气腾腾的面条倒入碗中,因为这热气和温度,麻油和葱段的香味一下子就出来了,让人闻着这香味就食欲大振。
可是,我总觉得这样的面条少了点什么,想了很久,发现因为没有青菜。但在美国的超市里,我又找不到那种翠绿欲滴的小青菜,估摸着能不能加点生菜代替,今天尝试了一下,果然因为加了这点绿叶菜,整个面的味道都不一样了起来,在西红柿和鸡蛋有些浓郁的味道中,加入了很朴素清新,又带点自然的甜味。
在中国很多的烹饪中,似乎少了一味调料,味道常常会差很多。这是之前经常在电影还有书本里看到的论点,而自己做菜之后,对这点的感受尤为深刻。 有一次我做红烧排骨,味道怎么也不及上次做的好吃,只因为少放了香叶,觉得就是缺少那片叶子,即使放了生姜和八角的排骨还是有不易察觉的腥味,也因为缺少那片叶子所有的植物的芬芳,菜肴的味道不够甘醇和厚重。多么奇妙!
于是我开始在这样的味道里觉得不再孤独。
再后来,我就回国了,同样与每个毕业生们一样经历答辩、找工作的岁月。我和同学一起租了房子,白天的我们各自奔波工作,每个人下班的时间点各自不同,常常我是最早回到家里的那个人,依然是出于节省开支的目的,我常会做西红柿鸡蛋面。
不同的是,国内的小青菜简直随处可见,翠绿小巧的样子真是讨人喜欢,我放弃了在美国用生菜做配菜的方法,全心全意地追随小青菜,它更为清爽的味道让我更加喜欢。
大多数时候我还是一个人吃饭,但我已经开始学会享受和食物独处的时间。
因为我妈职业的原因,从小吃饭我就被严禁看电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因为我觉得,体验食物好吃的时刻和烹饪好吃的食物一样,都需要耐心和专心,一心二用的话永远无法感受味蕾被唤醒、被滋润然后整个时间在这样的味道里慢慢变缓的感觉。我以前看过一句话说,很多东西用手吃都比用筷子夹好吃,很多东西小口吃都比大口吃好吃,深有感触。只是有的时候,我也难免会被周边的人影响,因为他们吃的快,我就觉得心慌,怕耽误了别人时间于是迅速地吃完,囫囵吞枣般的,甚是遗憾。
和食物相处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虔诚而专心的状态。或许该觉得庆幸,因为总是独自进食的原因,体会到了普通食物这种最平易近人也最亲切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