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第二节,我们开展本学期的第五次公开课活动,课题是七年级第四单元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这篇文章本身带着很深的时代烙印,如果不事先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及创造背景,是很难体会小桃树艰难的成长经历的。
贾平凹的《秦腔》曾经获得过第七届矛盾文学奖,我几年前也拜读过,但是说实在话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精彩,相反还有些感觉枯燥无味,估计是自己的欣赏水平达不到那个程度吧!无独有偶,我也曾经拜读过他的《废都》,除了几处吸人眼球的画面描写之外,也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当然,这绝非是说他的作品缺乏吸引力,而是说明我自己可能不太适合阅读贾先生的这类作品。相反我在读莫言的《红高粱》《哇》《丰乳肥臀》及路瑶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小说时总能被其中的很多情节所打动,甚至被深深吸引。
但是,对于《一颗小桃树》这篇课文我是非常喜欢的,作者借小桃树的不幸写出了自己艰难痛苦的成长经历。小桃树充满艰辛的经历就是作者极其坎坷的一生。
教学这篇文章,我认为一定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小桃树一生成长变化的漫长过程,体会小桃树的不易。二是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确小桃树和作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借助作者的生活背景及成长经历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文章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即借物抒情,作者是通过写小桃树艰难的一生来象征当时在文革时期一代青年的迷茫彷徨以及痛苦的经历。
三个任务,三个教学层次,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