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信读书APP上阅读书籍,第一步都是先看一下书友们的评价,做一个初步筛选参考,以免入坑。
可是看来看去,很多喜欢的书籍评价都不怎么高,看这些评价都给自己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觉,再没有阅读的欲望。
可是,一本书籍既然能够出版,肯定是有能出版的道理。
当然,不排除书籍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
不过,一本书籍,一个亮点都找不出来,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说到底,还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偏见在作祟罢了。
突然想到一句调侃: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用在此处,很是应景。
很多时候,那些我们所以为的,还真的不是我们所以为的。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衍生出不同的解读,甚至刻意歪曲。
就如看一本书,看完后你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它的知识点,自诩记忆力惊人。
如果要你用自己的话语讲述一遍,你真可以讲的出来吗?
又或者,把它教授给别人,你能清晰的表达,完美的解释吗?
这都未必!
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具有欺骗性。
之前我也多次跳进过这个误区。
就如每次看别人文章的时候,都觉得文章写的也不过如此,如果是我写的话,说不定比这还好。
但真正自己下笔的时候,脑袋里就空空如也,平时的灵感、妙思都不知跑去了哪里。
那个时候才真正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那么,既然知道了这个思维陷阱的存在,又应该如何破除呢?
苦思良久无测,直到今天看到了一个概念,才豁然开朗。
这个概念,就是“费曼技巧”。
这个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对所学知识的直觉。
当你完全不理解一个想法的时候,或者虽然你已经理解一些知识,但想把它凝练成一个深刻的直觉的时候,都可以采取这个方法。
它的应用方法也是非常的简单。
首先,写下你想要理解的概念或问题。
其次,试着解释这个想法,就像你必须说服他人一样。
(1)如果所写的是个概念,想下如何把这个概念传达给从未听说过它的人。
(2)如果所写的是个问题,那就解释如何解答它。
最后,当你陷入困境时,也就是你的理解不能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就去书里或者参考资料里寻找答案。
运用这个方法,一方面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个成语,口不对心。
之出现口不对心的状况,就是嘴巴没有完全表达出心中所想,或者说是嘴巴表达不出心中所想。
如果持续的运用费曼技巧练习,相信假以时日,一定可以做到心口如一。
而那个时候,那些你以为你以为的,也就真的是你以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