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商品财富,依靠三大要素组合而成。生产资料,动力能源和科技思维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条件。 劳动是客观物质条件与主观意识思维相结合的综合经济行为。客观决定意识,意识可产生对物质改变的方法。但在劳动中意识与物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的意识不可能产生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是依附于人类行为的意识能量输出。由于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人类的劳动效率,可以说,科学技术也可以创造精神价值,但意识自身决不会创造物质财富。
劳动经过实践和科学发展,人类运用各种资料和资源大量创造财富的过程升华为生产。生产是人类依靠科学技术和各种资料资源大量创造财富的经济劳动过程。
一 生产力和生产资料
生产力是劳动者整体共同通过资料资源和科技思维转化形成的商品创造能力。它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内在动力基础。具体来说,生产力就是单位劳动必要时间内,创造输出的商品财富数量。也可称作生产效率。
此外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都可称之为生产力或生产效率。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创造商品财富的能力。古猿通过劳动进化成人,并通过劳动产生劳动力和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形成的标志和文明的开始。所以,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创造的能力,也是劳动能量产出的能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生产力的表现是生产中的主体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结果的存在,即劳动产品财富。按主体性质的不同,生产力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生产力的研究是分两块进行的。一是工艺学对生产的物质内容的研究,把握物质世界的物质运动以及人本身的生理运动及其实践模式。这就是以生产力实践科学为依托的各门自然学科。二是生产力理论科学。后者对生产力运动方式和运动构造进行研究。这一方面的工作内容是多学科的交叉渗透的结果,如涉及地理学、文化学、考古学,因此不独是自然科学,而同时囊括了社会科学的一些基础领域。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社会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衡量标准是生产效率。是单位劳动时间下的商品数量比例。
原始社会形成以来,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几乎没有发生本质的变革(劳动者还没有完全和动物脱离开来,劳动对象还是水、土地和植物),唯有劳动工具发生了石器、铜器、铁器、机器、电器,五种“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石器、铜器、铁器可以根据制造工具的材料进行判断;机器是用机械能做功的装置;电器是用电磁能做功的装置。成熟的石器生产力决定原始社会形态;成熟的铜器生产力决定奴隶社会形态;成熟的铁器生产力决定封建社会形态;成熟的机器生产力决定资本社会形态;成熟的电器生产力决定科技社会形态。
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力是个别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力也是现实生产力和创造生产力的统一。
生产力是社会阻力和社会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无效生产和社会破坏与掠夺都构成了社会生产力阻力。提高生产力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这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生产力量的积累, 还要注重生产力质的提升。努力在生产力的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与绿色生态环保发展共赢。生产力总是劳动的生产力, 在劳动中提升生产力的质, 关键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2 生产效率是
评估生产力的主要标准,它是指在固定生产资料投入和同样的时间内,实际生产物品价值与投入价值的百分比。如果投入与生产效率低于百分之百,则视为亏埙,入不敷出。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一般来说,一国的生产率水平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之间有正相关关系,生产率越高,该国的生活水平就越高。
生产效率率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来说,决定社会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思维下的资源整合。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科技思维下的资源整合度越高,劳动生产效率越高。
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情况和意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各个资本家为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竞相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其生产效率,降低商品单位价值,以便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资料是
生产资料是 劳动和生产的手段,是人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资料也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的总称,是企业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要素。生产资料的范围很广,品种规格十分复杂,涉及许多部门,分类的方法也很多。按购买者的不同,可分为工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两大类。
劳动生产对象是人 把自己的劳动附加在其上,欲求改变使用价值的物质和条件。如我们在田园里耕种,田地就是劳动生产对象,锄头是劳动生产工具,它们合称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在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生产资料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成为特定生产关系的物质承担者。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不同,因而生产资料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所有,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只有在资本家的支配下,才能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表现为生产资本。
动力能 源
是能够提供动力能量的资源或物质。这里的能量指热能、电能、光能、机械能、和化学能等。
能源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1) 来自太阳的能量。包括直接来自太阳的能量 (如太阳光热辐射能) ,物理和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 (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可燃矿物及薪材等生物质能、水能和风能等)。
2) 来自地球本身的能量。一种是地球内部蕴藏的地热能,如地下热水、地下蒸汽、干热岩体;另一种是地壳内铀、钍等核燃料所蕴藏的原子核能。
(3) 月球和太阳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是劳动者本身和创造的动力,如电能,核能和体力,智力。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自然社会的基本要素。同样的道理,,生产资料,动力能源和科技思维也是劳动创造财富的三大要素。
在经济活动中,劳动力也是一种能量动力,是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动力能源,劳动者本身提供和耗费能量动力,使物体分解和组装为变化成新的有价值物品。古代我们当牛做马,在田地里耕耘,现代社会我们使用拖拉机日收百亩。因此当劳动者变换成劳动力时,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动力能源。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商品生产体系中,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马克思给我们下了这样的定义:“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劳动力的商品劳动。
科学技术
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
在生产领域老工人由于经验和技术的熟练,他们的生产效率要比新工人高的多,他们付出了科学技术,理所应当的比新工人酬薪多。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无人智能化机器人已渐渐取代了部分简单劳动和脑力劳动,无人工厂和自动化生产线已普遍实施。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意义已不再重要,科技的发展使劳动者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慢慢脱离了动力领域。未来的劳动者将是创业和管理人员。
劳动者是经济社会的主体,也是三者要素的载荷。科学技术需要人类创造和学习,也可以附载在劳动者身份化为经营和管理理念使工人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这与工人单独自己干是无法比拟的。因此资本家及其管理人员的思维活动行为与工人一样共同创造经济财富和消耗能量。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整合改善生产资料和能源是科学技术运用的有利因素,分工合作和经营管理是创造财富不可忽视的一环。
科学技术是社会第一生产力
劳动力
劳动力简称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输出劳动能量,创造商品财富的能力。是人类具有生产力的源泉和基础。
劳动力的表现形式是劳动效率,通过计量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能量,就可以计量出单位商品财富的劳动能量,是计量劳动产品价值的重要手段。
从人类生存发展的劳动历史来看,单独一种劳动要素是不能创造出生产力和商品财富。他总是物质能量与最少一种要素的结合,才能产生生产力。这也说明能量的输出和运用才是物质转化财富价值的关健要素,劳动的价值标准是能量。
劳动创造商品劳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