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心
戒尺,又称“尺”,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戒尺起源于先秦,正式成为教育工具于汉代,发展高峰在唐代,宋代使用范围扩大,元明清时期传统得到传承。
做了校长这么多年,我也是第一次使用了戒尺。事件起因是,刚刚开学的第一周周一中午,有老师告诉我,五二班的谢XX又发脾气,把英语老师气哭了,这个小孩我比较熟悉,之前就处理过几次,每次事情都很简单,都是因为一件事情甚至是一件小事儿控制不住情绪,所以就会在教室里大发脾气,直到情绪消停为止,老师们拿他没办法,所以任由他自己平静下来,因为处理过他几次,所以他对我相对而言还比较敬畏,班上孩子也知道我可以管住他,所以第一时间就跑了告诉我。我连忙跑去班上调查了解,果然这次和之前差不多,也是因为英语老师温柔而发脾气,因为该学生没包英语书皮所以心情不好,于是课堂上发脾气,老师好言好语给他讲,他听不进去,拿起粉笔就往老师身上扔,老师制止他,他脾气更大,拿起粉笔盒以及讲台上的粉笔扔到老师身上,老师衣服上全是粉笔灰,我也问老师,为何不去拉住他停手,老师说孩子力气太大根本拉不动,而且也不敢动手打孩子害怕家长找来,老师觉得委屈,觉得尊严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关键是小孩还不承认错误。
这次我选择和以前的处理方式不同,把他喊到办公室,没有和他好言好语讲话。而是非常严肃地告诉他对老师是起码的尊重,如果一个小孩在课堂上敢对老师动手,这是极为不尊重极为严重的事情。我说今天我要处理你,就一个原因——你对老师太不尊重了,我要惩罚你。于是我顺手拿着一只毛笔杆作为戒尺打了他两个手板,随后让他给老师做了真诚的道歉,最后才给他讲道理,他也表示服气。
当天下午,我和他家长取得联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也给家长进行了讲述,也表达我第一次使用戒尺。家长非常理解支持,认为我做的很对,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教育的一些看法,认为现在的学校对孩子太过于温柔,其实不见得是好事儿,家长也觉得奇怪,孩子家里根本就不敢发脾气,愿父母要“收拾”他,通过电话沟通,我也了解到:这个小孩在家里表现的很好,非常尊重父母,对父母也比较体贴,但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严格,所以导致他在学校因为老师过于温柔而没有边界感,认为老师拿他没办法,所以他会选择性地发脾气,换句话说,孩子的情绪并没得到很好的化解,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出口。我把我的想法给家长做了沟通,家长理解我的想法也愿意和学校一起来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我们的交流非常愉快。
第二天一早,当我进入办公室,发现我的办公桌上多了一根黄金棍的条子。妈妈给我来电话,原来是孩子的爷爷给我准备的,他认为学校就应该有这样的一些设备给孩子一些震慑力,我知道我不会轻易使用戒尺,但是它的敬畏力必须存在。我很欣慰,家长理解学校的做法,同时我也觉得适当的惩戒是可以的。
事情过去两周,有一天早上,当我来到学校,天正在下雨,突然我发现雨停了,原来小孩在为我撑起一把伞,当时我很感动,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善良的。作为教育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成长。
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转型,戒尺逐渐退出了教育领域,社会舆论对教师压力倍增,但是无止境的包容背后不见得是教育最开始的初衷,熊孩子越来越多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很多孩子没有畏惧感到底值不值得推崇?仍然值得现代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