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原名师李朋云老师工作室的安排,我认真按照要求研读了英语学习教师版上郭华、徐广华的文章《 如何实现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
一、所学
在这篇论文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理论,通过小学英语PEP教材上的三个案例阐明了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旨归。作者认为:教,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习真正发生,并意味着将素养培养隐含在学习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学生素养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自觉形成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明确活动指向哪些具体的素养。学,要求不能仅仅将语言作为静态的对象,而要将语言学习转变为语言实践活动。评,要力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现素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养导向的评价。以素养为导向,“教—学—评”才能真正一体化。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下面这段话:学习的真实发生是评价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内容很多,但并非所有内容都值得评价,有重点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与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特点。评价既需要多样化,也需要留白。对于不能评或不值得评的内容,可以不评。这样做一是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二是可以避免以现有的评价方式检验出虚假的信息。,评价也需要“减负”,对于不能评或不值得评的内容,就无须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对于可以评或值得评的内容,也要通过分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英语学科“教—学—评”要统一在学生素养发展上。受制于语言环境,英语教学所创设的语言情境一定是模拟的而非真实的。但教师要设法让这种模拟性的学习活动尽可能具有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就是让学生真正沉浸到语言环境中,切身感受到自己在应用语言,而非学习书本上的抽象符号。
二、所思
这篇论文最打动我的就是两个词“真正”和“真实”。这两个词语来自文中的“促进学习真正发生”和“力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现素养”。
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我觉得好多的课堂不是看教师设计了多少花哨的活动,教师自己讲得多么精彩,而是要看多少学生参与了课堂学习,并卷入了思考。我特别喜欢“卷入”这两个字。有时候,我看到的是坐在教室里规规矩矩的学生,但是他们却是木然的,游离在课堂外的,人在场心不在场的状态。教师的课堂变成了教师个人的表演或自嗨,教师讲得激情飞跃,台下的学生无动于衷。所以,教师讲完了,并不等于学生学会了。只是教师本人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已。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真正的发生。
如果学生能参与学习,并卷入思考,有自己见解的表达或者语言的输出,观点的生成等,才算他们学习了。但实际上让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是需要时间的,有时候我们缺乏等待的耐心和倾听的耐心。
如何真实的情境中展现素养?作者在文章总结处说:评,要力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现素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养导向的评价。我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是抵触的。我们绝大多数中学英语老师没有国外生活的经历,我们身边也鲜有说英语的外国人,我们的课堂如何力求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现素养?这个观点让我觉得非常不靠谱。但是读完作者后面的论述,我豁然开朗。
文中说:能够让学生发生真实学习活动的“真实”——既可以是自然的真实,也可以是虚拟的真实,如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的虚拟现实等,总之是能够让学生使用语言、应用语言的真实情境。如同演员在表演时要进入角色,体验虚构的故事情节也要投入真情实感。强调“真实”实质上是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我们没有真实的情境,但可以创设情境,没有自然的真实,可以是虚拟的真实。其宗旨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会用英语做事情,在交流中得体地表达自己。
三、所行
让学习真正的发生,要求我要力求做到课堂上85%的学生能参与课堂,卷入思考。而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需要我做精心的教学设计。这学期,我在教学设计上一直在做着不断的努力,学习、完善和提高。这学期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很多可以体验并参与的活动,甚至专门拿出了一节课让学生表扬自己小组创编的对话。A班学生参与积极性和热情都非常高,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B班因为词汇量受限,他们一接触到全英课堂就处于半梦半醒状态。下学期应该在提高B班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上下功夫,那就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我对“教-学-评”一体化的狭隘理解是课堂结尾有一个表格,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评或他评看到自己当堂学习的效果或者在迁移创新活动中的表达效果,但是本文作者给了我新的思路,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不仅要由以考试为形式的终结性评价,更要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真正的“教-学-评”一体化要关注学生是否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把能力变成了素养。所以,下一步我不仅要在创设真实情境上下功夫,还要给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应用搭建台阶和支架,并提供及时的反馈。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真实的体验。更多地卷入课堂,卷入思考,真正进入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