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动物分类》反思:
1、小游戏引出分类动物
在课程开始时通过猜谜语、听动物叫声和展示动物细节图等小游戏引入动物。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2、小组合作与展示的优化
在小组讨论分类前,我划分了4个角色,摆放员、收集员、讲解员1、讲解员2,并提供了模版句式:我们组的分类标准是....,有....的动物有xxxx,没有....的动物有xxxxx,以上是我们组的分类结果,请问有没有不一样的同学呢?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不一致的结果。
3、是否有脚的分类争议大
在动物分类过程中,学生针对“是否有脚”这一分类标准产生了争议。有的小组因为蛞蝓、蜗牛、蛤没有其他动物一样形态的“足”而将蛞蝓、蜗牛、蛤分为没有足类,有的小组因为认为蛞蝓、蜗牛有腹足,可以用来前行,而对蛤的结构不太了解,所以将蛞蝓、蜗牛分为有足类但是蛤没有。在学生充分交流理由后,我会出示蜗牛、蛞蝓的照片,指出腹足,说明它们的脚在形态上和狗、蝴蝶等的脚不太一样,但是它有前行,和足一样的功能,所以属于有脚一类的,对于蛤,我通过展示蛤的斧足的照片,帮助学生理解蛤有脚。
制作端午节粽子不倒翁:
这周一是端午节,上周在浏览手机资讯时,我偶然间发现了一则用瓶盖制作不倒翁的创意。于是,我为一二年级的学生们精心策划了一堂融合端午节元素的“粽子不倒翁”制作课程。课上,学生们利用瓶盖、黏土、小石头和粽子卡片,亲手制作出了简易而不失趣味的粽子不倒翁。在制作前介绍了端午节的来源、习俗等,并介绍了不倒翁的原理,也分享了一些日常材料可以制作的不倒翁方法(鸡蛋壳、乒乓球、塑料球等),分享了不倒翁相关的生活应用。当他们成功完成自己的粽子不倒翁时,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并迫不及待地与其他老师分享自己的作品。相信这节课不仅让他们了解了端午,也了解了一个原理及应用,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让他们知道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明白了科学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