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不再劳动,就可以获取生活所需时,当我们都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我们真的就幸福了吗?
最近和孩子们在讨论“劳动”话题,课本中有一个学习单元的主题就是“劳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比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比如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我们也在一次次的课前分享活动中开始认识到劳动不仅仅是为了创造财富,而且也为了“塑造”我们自身。
在《智能与智慧:人工智能遇见中国哲学家》一书中,我们当代著名哲学家赵汀阳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将基本告别体力劳动,从而失去身体性的劳动经验。失去工作,人类会发现新工作,但是失去身体经验,却无可替代。人类毕竟是身体性的存在,生活意义在很大程度上系于感性经验,主要包括劳动经验、待人接物经验以及娱乐经验。”
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能的时代可能免除我们“劳动”的苦役,但是也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失去身体经验”,失去“感性经验”。
《论语》中孔子特别强调无所事事的害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感受经验的缺失,必然导致情感的缺位、思考能力的退化。
跟孩子们学古诗《插秧歌》,歌里唱道:“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正是农忙季节,抢插秧苗,全家出动,分工明确,有条不紊,热火朝天,为了一年的好收成,为了一家温饱,农夫像打仗似的,连早饭也顾不上吃,还要叮嘱家人要提防鹅鸭破坏秧田,偷吃秧苗。这样劳累,这样忙碌,那他痛苦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说:不痛苦!
那这么辛劳,他为什么不痛苦?
——因为劳动是为了家人的衣食住行……
——因为有家人关心——“唤渠朝餐歇半霎”……
——还因为——大家在一起。
这就像大年三十,一家人一起动手准备团年饭一样,没有一个人闲着,没有一件事无意义,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笑,这是幸福的劳动啊!
高中学政治的时候,早就背过马克思的一句话——“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第一需要”,可是从内心里来哪里会认同?现实中的人哪一个不是将劳动当手段、途径,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劳动怎么可能是“第一需要”,是人之本能,是目的本身?
后来读到马克思26岁时写下的手稿,才明白这句话的真谛:真正的解放应该是劳动者本身摆脱“劳动是一种与自己对立的苦役”的意识,摆脱“劳动的异化”,并从“劳动”获得愉悦感、价值感与成就感。
原来,不是“劳动”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