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材观就是对教材性质,教材价值以及教材处理基本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一、对教材性质的理解
目前,许多教师对教材性质的理解存在三个误区。
误区一:把教材和课程等同。
语文课程就是语文教材,语文教材就是语文课程,这是很多老师的错误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标准和依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永远只能小于、接近于课程,而不能等于课程。这其中的很大空间由教师进行补充,因为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现者,是课程资源的很重要部分。
误区二: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同。
很多老师长期奉行的是教科书有什么就教什么,没有的就不教。教学内容永远局限于教材本身,而不能根据具体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创造,对教材留下的教学空间缺乏自觉填补意识,更不能利用这些空间展示教学个性,发挥教师应有的课程价值。
误区三:把教材内容和考试内容等同。
将考试内容作为参照处理教材,把和考试对应的、关系紧密的、比较实用的就充分重视起来,否则就一带而过。简而言之,考什么教什么,密切联系如何应试。
二、对教材价值的理解
《辞海》将教程说成是“要求掌握的基本材料”,这没有考虑到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因为理解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不是学习语文学科的主要目的。
黄厚江老师认为教材主要有四个价值。
(1)教学凭借价值。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无所依凭,教材就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凭借。借助教科书,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实现心中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应有的语文素养。
(2)资源价值。教材本身也是教和学的重要资源,它代替教师和学生对极为广泛的语文学习资源进行初步筛选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为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需要,为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及精神成长的需要提供了基本的资源。
(3)示例价值。整体而言,教材中的文本文质兼美,可为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活动提供示范和例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阅读和接触这些文本,会以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它们,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4)积累价值。积累之于语文学习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不仅是语言的积累,文学、文化等语文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阅读量的积累,写作素材的积累,生活认识的积累,甚至包括思想感情的积累。
三、对教材处理基本规律的认识
所谓教材处理,既指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加工、整合教材,也可以指教材在教学中怎样被使用。
必须承认,教材中的不同篇目,其地位和价值不同。统编教材中将阅读文分为教读篇目和自读篇目。对于教读篇目,需要精讲、细讲,授予阅读方法;而自读篇目以学生为主,学生利用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
黄厚江老师认为将教科书的文本分为经典性文本、一般性文本和辅助性文本比较适宜。其中经典性文本是经时间筛选、得到广泛认可、文字兼美的课文;辅助性文本是为满足教材呈现方式需要、教材结构需要或某种教学活动形式、某种学习方式需要配备的文本;而一般性文本是在两者之外的文本。不过,具体怎样分类,老师们可以保留个性化的见解和认识。但须明确的是:不能对教材中所有文本提出一样的标准,更不能对不同文本进行“一视同仁”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