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先行 法同步—— 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材分析
学习估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估算在本质上是对于数量的运算,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人教版教材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后开始安排《用估算解决问题》。内容初读 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用估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二年级下册会“用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口算通过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下面看看具体的内容。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以学生对话方式呈现,分析问题得出解题策略“估一估就行”。一号学生选择用“百”做单位估算后未能得出结论,二号学生调整用“十”作单位估算得出结论。“学生体会需要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反思估算的过程,感悟估算的方法。
同情境,再提问,改变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学生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题中出现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但数据简单、教材排版时刚好相同数位对齐,尝试解答时更倾向于直接求和,比较后得出结论。需要估算吗? 估算也就是“近似计算”,找近似数的方法,如“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都没有涉略,何时估大、何时估小需要方法的指导。
与估算紧密联系的约等号在本册第6单元才出现,解题过程要运用不等式、等式或者文字叙述相结合,于学生而言比原来的方法复杂。再读摸索《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估算作为问题解决从”数的运算“调整到“数量关系”,第二学段(3~4年级)的“内容要求”指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人教版教材中用加减法估算解决问题的内容分3次安排:①在二年级下册中第一次出现了估算的教学内容:用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口算通过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②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单位);③第4单元:突出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精算OR估算)
1 探需求
回头看看,学生二年级下册初次学习的”用估算解决问题“。 生活情境引入,解决”判别够不够“的问题。学生本单元学习了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题中出现的是没有学过的数目较大的(含进位)万以内数的加法,原有的解题策略出现了障碍,怎么办?结合问题的指向——“判别结果”,估算的策略“呼之欲出”。 再来看看,同是三年级上册的第4单元的“用加减法估算解决问题”。购物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提出问题,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对比分析两个问题的实际含义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大约要准备多少钱?”求三个数相加的近似结果的上限,“一共多少钱”求三个数的和。
结合问题的实际情况:判别结果“够不够”、求近似结果”大约是多少“,算的过程较精算更便捷,估算的应用水到渠成。
2 估算方法
结合题意,预判够不够,采用估小的方法,两个数据都估小,总和比445大,即可判断六个年级人数的和比座位数大。紧随其后的做一做“两所初中人数之和196+226”与座位数445的大小关系,若还是采用估小的方法,则出现两个数都估小,总和比445小,无法判断;采用估大的方法,两个数据都估大,总和比445小,即可判断两所初中人数之和小于座位数。其中蕴含的不等式的性质对学生来讲略显陌生。后续的练习中用估算解决的问题共4题,(如下图)题11求近似结果,估大、估小的方法选择多样;题12判别结果够不够则要合理选择。
估算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估算的方法是否得当应该以是否解决了问题为准。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数据的特征灵活选取估算的方法。
3 记录过程
二年级认识近似数时教材中用文字关联近似数与准确数,如“10000是9985的近似数”、“某小学有1206人,约( )人”;用估算解决问题时以算式、文字表述过程,如”只看百位300+200=500,358+218一定大于500,带500元不够“。本课用不等式、算式等说明判别过程,得出结论。 关系符号在用估算解决问题中可以帮助学生清晰、简洁地表达解题过程。约等号“≈”表示两个数近似相等,在认识近似数时,以数轴直观模型、文字叙述为基础,引入“9985≈10000”。原式与估算结果(中间数)之间连接呢?大于号、小于号表示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为判定结论说明理由,“223+234>220+230>445,坐不下”;用约等号表示近似结果,“237-143≈240-140=100页,大约有100页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