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自体有三种功能
1.通过服从环境的要求而掩藏和保护真实自体
2.照料母亲(服从母亲的意志)
3.替代环境中没有提供保护的护理功能——就是神经质性的关闭性的爱自己,就是这样的爱自己形成被动的攻击,他觉得客体没有给他足够的爱。
虚假自体亦是为了保护真实自体而产生的,但有些虚假自体保护了真实自体一时亦害了真实自体一世,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相辅相成,真实自体会影响虚假自体,虚假自体反过来亦会影响真实自体,你如何看到真实的自己,又是如何判断看到的,认知的自己是真实的自己,我想在借助他者的力量的同时一定要找到本心所在,结合现在的自己回到生命的起点去回溯,去看到自己生命旅程中恶的,缺失的部分,知所缺从而看是否能抓住补偿的机缘。
回到生命的长河里,顺从总是虚假自体的代谢产物,早期孩子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需要母亲服从与他,需要利用母亲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母亲抑郁,不能适应和回应,那么这个过程就反过来了,母亲将利用孩子来维系她自身的某种东西。如果母亲不能移情性地与儿童接触,她们的反应大多建立在自己的内部幻想(关闭性的和外部没有太大的关系,都和自己的内部想象有关系),自恋需要和神经症性的冲突的基础上,而儿童需要生存,就只能依赖于适应母亲反应的能力,从而使自己远离了儿童的需要,长此以往长大后他们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一种顺从性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的看法很容易就影响到自己,内心是关闭的对自己和分析师都不是真实的,她们易于猜疑,倾向于退缩,只能通过保护性的外壳产生交流,极端的虚假自体反应的是发展性的失败,将引发许多严重的人格病症。所以婴儿需要找出欲望的客体并以之分离,婴儿在全能感中意味是自己创造了欲望的主体,如乳房,并相信能完全控制它,随着婴儿的成长在客观现实组织的体验中,婴儿发现自己欲望的客体,而母亲引导孩子让其觉察到欲望客体与客体的不同,并与之分离。而温尼科特经过与母婴30多年的工作,发现儿童是通过对他的第一个“非我”对象,即他称为“过渡性客体”的利用来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终于提出了一个即非完全主观也非完全客观的“中间领域”的概念,这是继佛洛依德和克莱因之后对人类本质的又一种表述,真正一个成熟的关系,他是你的过渡不是你的客体,你可以进也可以退。亲密关系么的非我是非常重要的,亲密关系中的那个人没有任何义务去服从你,他只是你的过渡性客体,不是属于你的真实客体。若亲子关系中,孩子一味的要求父母必须满足他什么什么,你心里只有你没有别人,没有过渡性客体,这将限制你的心智的发展。虽然外部客体代表了所有母亲养育的成分(母亲的情绪,抑制,强势,父母的关系也是养育的客体),但它也表示婴儿创造他所需要的东西的能力,过渡性客体是婴儿第一个所有物,他创造了它,每个婴儿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出它的第一所有物。早期孩子的玩具就是他的过渡性客体。很多父母会强行的把孩子和过渡性客体切割,若人生很长时间里都一种专属喜欢一个东西,那是那段生活的经历中那个东西深深的对你有影响和意义。我真的需要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人生的每个时期都要完成一些重大的告别,童年就特别无忧无虑的玩,得到满满的爱和响应,到少年要去学习,去和同学老师相处,完成符号性的认识,青年时代私密关系的到来,你总会对某些异性有情感,去努力,让自己是值得被爱的,高中时目的性越来越强,大学,朋友圈层,远方,若遇到好的老师告诉你远方有什么好的东西。大学你会有荣耀会有不堪,平常心完成最终极的人生定位和生存技能。
最后,随着我们的成长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我们都需要去建构新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原始的关系走到黑,或许某个阶段我们通过喝酒迎接感情的碰撞,有些时候喝喝茶一起聊聊,而随着个体的发展,岁月的更替太多曾经都已不再重复,就像初恋一样成为美好的回忆,每每想起时伴随着嘴角淡淡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