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续了壹心理的年卡,一年25本心理学专业书籍领读,还有200多本心理解析解压书籍精华,有音频有文字,碎片时间听音频,感觉不错的话可以研究文字,特别喜欢就买书来看,推荐给需要的朋友。
第一周我听了《心理咨询导论》,第三讲印象深刻,分享出来。
一、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
有效的心理咨询,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心理咨询师知道如何建立和经营这种关系;
第二,心理咨询师能够觉察到,这个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第三,心理咨询师知道当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修复关系。
心理咨询师要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让来访者愿意打开自己。较好的关系模式是"成熟的妈妈"、"合作的妈妈"。
妈妈是个有爱包容接纳的形象。一个比较合格的母亲,总是要弄清楚,孩子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能够在孩子提出不合理需求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教育规范,这是我们通常心中母亲的形象对吧?母亲是会犯错,但是不会故意伤害孩子的,母亲是把孩子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的。
那一个成熟的或者至少是合作的母亲,这就是咨询师初学者要和来访者建立关系时,可以模仿的对象。
通过初步的工作,和来访者建立了关系之后,关系是不是就永远不会出现问题了呢?事实上这几乎不可能的。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有一个难点是什么呢?就是当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有时候你不一定能觉察到。
这就需要咨询师首先要对关系出现问题的这些信号非常敏感,当这些信号出现的时候得意识到:哦,我可能是让对方不满意啦,我们的关系可能出现问题了。接下来就要想办法处理这些问题。
首先咨询师可以询问来访者,比如:我感觉你好像对我很气愤,或者我感觉到你好像不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你是不是有些什么样的想法?咨询师要能够帮助来访者,表达出他们的消极情感或者想法。
当来访者直接表达出愤怒、失望的时候,咨询师需要能够承认来访者的情感,而不是为自己辩解,比如说我都没错,是你的问题。
然后,当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同意他们的关系确实出现问题的时候,这时候双方就可以进行商议和探讨,就是来看:我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什么原因让这个问题发生的?确实是我个人的一些问题导致的,还是在咱俩这个心理咨询的过程之外,你跟别人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这样的互动呢?
通过这样的开诚布公和互相探讨,来访者可能对他自己的情绪模式、和人的互动模式都了解得更加深刻,然后双方可以再次来协商怎么继续开展咨询,达成新的同盟。
在整个咨询的过程中,这个关系的起起伏伏可能是会不止一次出现,但是通过一次又一次共同解决问题,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会不断加深,而且这个维持关系的过程本身,也是能够帮助来访者成长的。
二、心理咨询流派
心理学有很多流派,精神分析,行为认知,人本主义等,看自己的气质更适合哪一个流派?
在不同的咨询流派中,心理咨询师的形象其实是有差异的。就像合格的母亲也是分很多种的,不是都像同一个模子那样出来似的。
在精神分析的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主要被称作像容器一样。容器强调的是,至少让来访者在这儿有一种安全感,能够全面地呈现他自己。然后你通过他呈现的这些东西,去考虑问题的原因。
在人本主义的咨询中,咨询师就不仅仅是一个容器的角色,要让来访者感到被接纳,还让来访感到被支持,也就是说,他在容器之外还给了一个正性的反馈的信号。
而在认知或认知行为的心理咨询中呢,咨询师的作用就更加积极,他可能就会作为一个老师、哲学家,就是他的引导性更加强一些。
那选择哪个流派呢?或者你想要和来访者建立怎样的关系呢?需要根据你个人的特质来选择。但无论哪种特质,首先让来访者感到安全是基调,要连安全都不安全,他连完全敞开自己都做不到,你又怎么样去引导他呢?
另外需要注意关系的界限。就是咨询师可以被来访者当作心理上的母亲,但是他是不是他真正的母亲。而且即使是母亲,他对这个孩子的帮助、陪伴、引导,能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个是需要考虑和把握的。
有一些新手咨询师,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希望来访者需要自己,这会让他有成就感。但这时就需要注意心理咨询的原则是助人自助,而不是背着来访者前进,所以这个界限的问题还是需要重视的。
三、心理咨询的过程
咨询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结束阶段。
开始阶段首先,要调整来访者对咨询的期望。咨询师是经过训练的,知道心理咨询是做什么的,但是来访者不一定了解,他们可能有着很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譬如不说话就可以读心。
然后考虑清楚自己有没有能力满足他的期望。要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咨询到底是干嘛的,能做到什么做不到什么。
除了调整期望之外,开始阶段还要做的事,是对来访者进行评估。不同的咨询流派,对来访者要进行的评估可能是不一样的。
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可能首先要评估一下,这个来访者是不是适合进行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就是有没有精神分析的头脑,有没有一种心理学的意识。
而认知行为流派的咨询师在初始访谈中就重点要收集的是,了解来访者目前的主要问题、触发因素、他当前的应对和回避的策略、他在技能和知识上的缺陷、他当前的社会支持、家庭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的发展过程和治疗经过等。以此来评估,这个来访者的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能给予他的帮助的可能性。
不管什么流派的咨询师,可能还都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工作,就是看你眼前的这位来访者,他到底是病态的还是非病态的,他如果是一个精神障碍的水平,精神分裂症了,那你这时候就不能做心理咨询,你需要转诊给精神科医生。
心理咨询的开始阶段,主要判断是否能帮助到来访者,建立工作联盟。
心理咨询的结束阶段,主要看我们的目标是否达到了。如果达到了,我们怎么样来处理这个分离呢?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宴席要散的时候,人的心理都会比较失落,我们如何稳妥地解决?如何在日后的生活中,来访者能够继续使用我们咨询达到的成果?
如果目标没有达到,我们也有一些客观的或主观的原因要分开了,比如说,来访者要搬家,比如说咨询师要换个单位,比如说咨询师认为自己不足以继续为这个来访者服务,那时候我们如何能够妥善地处理好这个分离,比如说转诊。
咨询并不是都有结束阶段的,有很多咨询可能做了一两次,这个来访者就认为你帮不了我,然后他就不加说明就地不来了,这叫咨询的脱落。
咨询脱落,我们是尽量希望它不要发生,但是它的发生也难以避免。大家做好心理准备,不必拿“我要帮到每位来访者”、“每一次咨询都是成功的”,作为职业的目标,把“我已经尽力而为”当做目标比较稳妥。
我有一位老师这样说过,就是每次咨询都把它当做最后一次咨询来做。这个咨询如果脱落了,我们可以去进行案例讨论,进行督导,来探讨原因,然后看看能不能避免在以后的咨询中,再出同样的错。而有些咨询案例可能经过探讨之后,发现可能你也没有什么错误。所以说我们只能够尽力而为。
当时因为来访者的资源不够、能力不够,所以呢他没能被完全处理掉一些问题。那现在来访者承受不住这个问题和它引起的其他问题了,他就来寻求帮助。
当他能够意识到问题在哪儿,然后能够面对这个问题带来的痛楚,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这个问题,能够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解,运用现在的资源解决这个问题,甚至能够在将来,遇到这样问题也能解决,那他就实现了一种成长。这个咨询就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如何能帮助来访者?
1.找到问题所在;
2.能使来访者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引起了他的痛苦,让他害怕然后就回避,绕来绕去地不能面对。
3.面对这个问题之后,能帮助他把情绪想法梳理清楚,表达出来。
4.掌握解决方法并能在他未来的生活中应用,直到解决问题。
这都是帮助来访者提高能力的过程。
以上内容来自壹心理,我虽然不是从事心理咨询师工作,但也有相关性,对我的帮助很大,也分享给心理学爱好者,欢迎一起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