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懂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之道),就要了解社会劳动生产中的供求关系的平衡,当供给量(d)与可支配的实际需求量(q)的关系为d-q=0,或q/d=Z=1时,即是合道,按我的价值杆杠平衡原理L(必要劳动量)/T(劳动量)=q(需求量)/d(供给量)→Ld=Tq,当Z=1时,L/T=q/d=1,超出社会边际效用为零或供求系数等1,出现L/T=q/d<1或>1时,就违背了主观与客观一致的“道”,是违背T-L=0或d-q=0,不“守中”即没有达到边际效用为零时适可而止,是违背L/T=q/d=1,出现>1或<1,不“抱一式”在供求系数为z=1“一”或d-q=0(求空)时见好就收的有为法,而非无为法的“无为"。即只有“抱一”或“求空守中”才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供求对称所对应的必要劳动(L),这种劳动的“为”才是没有不必要的劳动耗费即符合于正向价值的。否则,主体的“为”越多即过度劳动量(L-T<0)耗费越多其因为没有按必要需求满足的层次顺序来损有余去实现更大化的价值规模,就会导致劳动量T>必要劳动量L与供给量d>d不能实现必要的需求量,因而产生不能实现的沉本成本(负价值),故表面上投入的劳动量T多了,虽然说供给量d也多了,但可以实现的必要劳动量或说劳动价值(L)却递减了,从价值杆杠平衡公式L/T=q/d或Ld=Tq可以看出,在社会市场中,当某一商品的必要需求量1q出现饱和时,投入的劳动量T过度盲目的生产更多该产品供给量1d,就会出现L↓(必要劳动量或劳动价值实现下降)=T(劳动量耗费或成本上升)〈q(需求量不变)/d↑(供给量上升)〉。Ld=Tq→q=Ld/T=L(d/T),就是说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劳动量T增加了,可以实现的必要需求量q反而下降了,如果供给量d也随着劳动量T的投入增加而递增,但由于d的递增比例没有跟上投入的劳动量T而导致生产率(d/T)不递增甚至是递减,那么,由于q=Ld/T→d/T=q/L(必要劳动生产率或劳动生产力)也是递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给人类带来社会价值从而也就不能得到认可肯定,而导致劳而不获与得不偿失之痛,这个是以整个社会宏观系统作为参照系来分析的。
而体现在微观经济中,在同行生产同一种商品d生产的社会竞争中,平均水平是每人一天生产一件,而你每人要两天,这都意味着你的劳动生产力每天只有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你的个别劳动时间为2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每人1天。所以,如果是以社会平均水平的必要劳动生产力(设为F=q/L=d/T)作为参照系,以你的个别劳动生产率(设为f=d/T)与之比较,按照我的社会价值实现公式就是你(个体)劳动价值:L=(f/F)×T(平均劳动时间)=(d/2)/d/1)=(1/2)x每人1天=0.5天的必要劳动时间,即在某一商品需求量稳定时,由于社会上一部分像你这样的个人劳动生产率f的提高,使投入社会生产中的劳动量T减少了,这说明节省了多余的劳动量(0.5天每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可以去生产满足更高需求的商品供给量,比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整投入在最基本的必要需求产品的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与时间占去绝大多数,如果,我们把公式中的T看作为总劳动量(劳动力数量或频率N与时间t的乘数),设1d为最基础必要的产品,依次是2d、3d...nd......。那么,社会生产力的高低就可以从总T(T=1T+2T+3T...nT)投入1d、2d、3d.....nd与1T、2T、3T.....nT的比例F1(1d/1T)、F2、F3...Fn的结构中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因为部分个别(体)劳动生产率高的人就体现为摊减整体的社会平均成本价值耗费或者提高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或成为生产力进步的带领者或带头人,作为他们对社会贡献的回报,他们也应该得到了或是钱或是权的社会价值实现等形式。表现为个人价格回报时,即个人生产可能实现的商品d平均价格(L的价格表现P)P(货币价格)=(f/F)xT(货币成本)=(d/2)/(d/1)=1/2=0.5天/d。f/F=U(效率比),是个人与社会水平的效率之比较,U存在有:①U=1,②U>1,③U<1之分,①U=1时,个人的劳动生产力与社会持平,说明劳动生产者处于刚好跟上社会水平,②U>1时,个人的劳动生产力大于社会水平,多劳多得,创造了更高更大的社会价值,理应得到更高更多的价格回报,获得优胜,③U<1时,个人的劳动生产力小于社会水平,如果再“穷则思变,变则转通”就会在竞争中不被社会选择,导致劣汱。
这样说明在商品生产时,在状态③时,在社会竞争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社会选择时被同行淘汰,从而遭到了失败而不能获得成功,在文化的竞争中详多不符合逻辑不合于道的作品就成了违背科学的伪科学,不能指导人类劳动生产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使用价值和减少劳动量的耗费从而支配更大的社会劳动以及行使权力和价值财富投资。可见,权力是应该赋予能给集体或整个社会带来更大更多利益的人,而不是给某些以投机取巧迎合某些以权谋私的职高权重的所谓高层人物随心所欲的需求去夺取的,这种需求其它是上层阶级对基层的掠夺,此非圣人实为大盗,故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之说,这种权力的获得不是真正的与其德行匹配的,如果是让他们行使权力并也这样凭自已的偏好自上而下授权,就会产生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结果,导致社会价值再分配与交换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导致小人挡道君子失势,世态炎凉人心不道,道德沦丧的景象。这正是《道德经》又说:“大道废有仁义;(以损人利己而非利人利已的巧智)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的“反者道之动”出现。
当然,这也这表现在经济学上为一部分个别劳动生产率f=d/T>q/L高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F的人,为了其生产的产品转化为商品时单位价格的高水平,垄断行业生产维持高利润而不愿与整个社会分享因为降低了成本(T)与提高了产品的供给量(d),使个别成本(nT)趋于价值(L)甚是由于整体上减少了社会平均水平更接近的平均成本,阻碍了整体消费者们可以受惠节省费用而把多余的财富与劳动去消费或生产更高层次的必要需求产品,这也是走向了极端,比如,不降商品物价通过借贷等高杆杠把消费者的钱袋提前透支未来的劳动与可支付能力等的过度观象。因为过度把A这种虽然可能是较基本的必要需求物品(比如房产等)消费的占比递增而使较高需求层次递顺的B产品生产或商品的消费递减,以至使该行业及裙带行业给社会带来的短暂虚假繁荣同时,却可能打击其它行业齐头并进的阻碍社会前进发展方式为代价,又最终因结构不合理而社会经济系统崩塌为代价的恶果,就象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过度重视发展农业而轻商业一样,也会产生社会经济与文明的步伐,使人类又到了一个瓶颈。
老子反反复复都在强调“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提倡在阴降阳升循序渐进序平衡有序的价值层次提升,这都是易学逻辑思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