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奇普·希思,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
丹·希思,杜克大学社会企业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前哈佛商学院研究员。
两人均为世界一流组织行为学家,合著有《让创意更有黏性》《瞬变》等畅销书。
关于本书
这本书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科学决策四步法,搭建了清晰而坚实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真实案例。目前学界有关决策科学的研究成果,基本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
核心内容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面对不能一下看出利弊优劣的选项,需要反复比较权衡才能找出最优解的心理过程叫“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一、列出选项,要通过寻找亮点等方式有意识地给自己增加选项;
二、分析选项,常用分析方法有设立反对派、从远处旁观和验证基础比率;
三、做出选择,要学会尊重的自己的价值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四、管理预期,要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一个心理准备,常用方法有用小剂量现实验证假设和最坏假设推演。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关于科学决策
面对不能一下看出利弊优劣的选项,需要反复比较权衡才能找出最优解,这个心理过程叫“科学决策”。没有选项的决策不是科学决策,能一眼看出优劣的决策也不是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列出选项,也就是看看自己有哪些选择;第二步:分析选项,就是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第三步:做出选择,就是系统分析之后选出一个相对最好的;第四步:管理预期,就是决策后要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一个心理准备。
二、主动给自己增加选项
多选项决策能大大降低偏执。老江湖和高中生做决策时最大的区别,就是高中生只会原地打转、钻牛角尖,而老江湖会主动给自己增加选项。
1. 让自己意识到有别的选择
每个选择背后都有机会成本,也就是你选择了这个,就得放弃别的东西,你放弃的最大价值就是现在这个选择的机会成本。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现在有一部电影 DVD,里面有你最喜欢的明星,要价15美元,问你愿不愿意买?80%的志愿者表示愿意。如果给他们增加一个选项:你可以把这15美元省下来花到别的你想花的地方,购买比例就从80%下降到了55%。
2. 寻找亮点
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哪怕大多数人都失败的局面下,也总会有几个人是成功的。寻找亮点可以分层次,以解决食堂打饭排长队为例:
先看内部有没有“亮点”:有没有哪个打饭窗口的队列总是前进得特别快?再看同行:别的学校食堂,是怎么做的?同行也不行,再找不同领域的经验:其他需要排队的地方,比如说银行、商店,它们都是怎么做的?
3. 并列选择
把多个选项并列摆在桌子上,要选一起选。当更多选项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能了解更多的可能性,能更接近实际情况,不会陷入对某一个选项的偏执里面,多选项的对比能够削弱决策者的权威,让你冷静下来做决策。
不停地寻找各种选择,直到你至少两次爱上同一个选项。
三、成大事者不纠结
1. 设立反对派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证实偏见”,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事儿是对的,大脑就会主动收集支持这个判断的信息,自动过滤跟这个判断冲突的信息,听不进去反面的意见。
希思兄弟发现,其实大多数公司做战略决策的过程中,没有反对派,不少 CEO 都是一意孤行。主流媒体上每多一篇吹捧一个 CEO 的报道,这个 CEO 收购下一个公司的时候,就愿意多支付4.8%的溢价。那怎么才能阻止这种疯狂决策呢?一个好方法是在公司内部设置一支“蓝军”,奉命唱反调,对事不对人,专门搜集反对高层决策的信息,让战略讨论更充分。
中国古语里说“兼听则明”,设立反对派相当于把兼听则明给程序化了,你要把它当成一个分析选项时的固定动作,这样做就能大大减少决策中证实偏见的干扰。
2. 从远处旁观
很多纠结是因为各种复杂情绪在影响判断,在别人眼中或者过段时间自己回头再看,根本不重要。真正的高手都擅长跳出来看问题。有一个很实用的旁观术,叫“10-10-10法则”,就是让自己站在三个时间尺度去看现在的选项:
10分钟之后,你会做何感想?
10个月之后,你怎么看待今天的选择?
10年之后呢?
换一个角色或者使用一门外语思考,也有利于做出正确决策。
3. 验证基础比率
基础比率,就是以前的人做同样的事,做到的平均水平。靠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总是很有限的,用别人的评价来弥补信息的不足就很聪明,有时候分析选项好坏的最佳参考指标,就是基础比率。大多数时候选择相信群体智慧能保证不出错。
科学决策第一看基础比率,第二看我到底特不特殊,而且你找到的这个“特殊因素”一定要真的特殊。
四、尊重你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你设定的“优先级”,就是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决策中,好不好都是相对的,做决策的终极武器是尊重你的价值观。科学决策不是让情感失效,恰恰相反,最终指引你决策的就是价值观。
一般人往往做着做着就忘了自己的优先级,只好随大流,最好时不时反省一下核心价值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五、管理决策后的预期
要对一些可能发生的不好的结果有个心理准备,而且把这种心理准备反映到决策中。
1. 用小剂量现实验证假设
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在《适应》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位前苏联工程师提出的试水三原则:
一是要尽可能地尝试新事物;
二是尝试要可控,要确保试验不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三是要获得反馈,从结果中学习,随时调整做法。
财富500强企业的 CEO 中60%在做一件重大的商业决定时,连计划书都没有。他们做决策的时候,先小规模试水,如果反馈好,就加大研发力度、扩大产量;如果市场反应冷淡,那干脆放弃这个产品。企业家所谓的“科学决策”,不是要不要做这件事,而是把握好一开始的力度,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2. 最坏假设推演
先假设一个最悲惨的结局,然后倒推一下,想一想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强迫我们大脑思考极限情景,能够延展我们的感知能力,感知那些正常思维模式下不容易考虑到的情况,这些被忽视的很可能就是实际会发生的。
金句
1. 提醒自己还有别的选择,同样的时间或金钱,不做这个我能做点别的什么。
2. 不停地寻找各种选择,直到你至少两次爱上同一个选项。
3.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你就能轻松做出任何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4. 企业家的“科学决策”,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把握好一开始的力度,小步快跑,快速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