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蒋勋老师,不是书,而是喜马拉雅的《孤独六讲》音频。“忙”,就是心亡,也就是从蒋勋老师这里了解到的。如何去平衡现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达到心不忙的状态,可能就是我在听到蒋勋老师好文章之后一直反思的可能也需要一辈子去学习探索的事情吧。
蒋勋老师的书读过三五本,从几讲系列到世界艺术之美,都可以一览蒋老师对美的独特见地。但是从来不知道蒋勋老师平日去过哪些“普通”的地方,世俗百姓的衣食住行、油盐酱醋茶的日子会给他带来什么启发与哲思。
这本《池上日记》算是进入他日常生活的一个入口。如果说高雅艺术有时候是高于生活的,那么这本“日记”真的算是生活中,思考的维度却是高一般人多等,角度也非常不同。也正因为其中细节更接近生活,其中带给我的共鸣和对自我的反思,实话讲,远远多于之前看过他书籍的全部总和。
此书卷一为文章小品,不长不短,尤其适合多忙的日子也要抽空来读那么一篇来的我,我将其视若雨露甘霖,可浇灌洗礼我空虚疲惫的某些日子。卷二为小小的图文札记,一张照片配上三言两语,风土人情、城内城外的日光四季。
卷一还未读完,是不舍得读完,想留下三两篇,下个年间再来赏读。
《我在池上》、《黑色骑士》、《一个关于便当的故事》、《第七车厢》是我较为有感触的四篇。
学习园艺专业六年时间,工作之后一直和自然亲密接触的我,遇上那些美丽的植物名字和柔软的文字,温暖便会从心底袭来。苦楝树南京也是有的,每逢五月初,紫色的花瓣散发出叫人着迷的香味,轻轻落在地面上,如梦似幻,冬季便结出白色带斑点的长长的果子,还可以见到小鸟在白雪皑皑的林间吃它们的果子呢!《我在池上》中那句描写春天野外香味的一句“隔夜苦楝的花香像一片淡淡紫色的雾,还在四处漂浮流荡,想找不到归宿的搽了香粉的女子。”,我读了好几遍,唯有“妙哉”可以言语。还有那句在海边等待日出的描写“色彩在等待,只要海岸山脉上一线曙光亮起来,色彩被召唤醒来,红的、绿的、黄的、紫的,喧哗缤纷,热闹如簇拥着的新妆女子,要一起走出来见客人了。”对美学色彩光线的诸多研究,恐怕都包含在这简单的一句文字中了。
说来也巧,从事环保事业和自然教育的我,读到《黑色骑士》这一篇的时候居然一怔,这也是池上的问题吗?蒋勋问在池上一直照顾他的农民梁正贤“梁大哥,你觉得池上下一代会传承下去吗?”所问的“会传承下去”的是祖辈一直秉持的笃定与沉稳,真心与知足吧!可是现代发展的洪流中池上也难逃一劫,很多人为了赚钱离开,很多东西变了,黑色骑士原本也不需要沿途一路捡拾乡村城市洪流中越来越多的垃圾。不过也有人选择离开台北,来到池上,做个安静的理想生活,平衡周遭事物。《一个关于便当的故事》也让我深深感受到“有钱为什么不赚?”这个问题的尴尬。到底选择什么?“留着人的关心与温度的产业”也有着被观光大潮冲击而来的“淹没危机”。毕竟只是6000人的地方,慢条斯理、讲究细致的生活好像突然间就没法适应了。“人生没有取舍,最终是悲哀无明的人生吧!”
年过七旬的蒋勋老师坐上了高铁特殊的第七节车厢,有很多行动不灵活或者身患特殊疾病的乘客们,还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乘务人员,车厢的设计,所有这一切,都被他作为之前忽视的没有做好的功课,比美术馆中的作品还要令他记忆深刻。同样在第七节车厢中,他看到一位年近八十的母亲,照顾一个智障的五十岁的女儿,写道“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生命的功课要做,比艺术更重要的功课,比美更重要的功课。”
品读这本《池上日记》,只愿心亡之时,可以继续翻阅其中只言片语,找到“以生活做前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