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
★ 我国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旨在打破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转型为“对话中心”的一种课程创新。
★ 所谓“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从而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过程。
★ 学习观转型理论基础:
• “整体教育”理论: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把焦点置于“关联”的教育。
• “多元智能”理论:智力:一个基本的能适应生命中新问题和新情境的能力。
• “全语言”理论:全语言重申在课程中结合自然与社会科学问题解决的重要,让学生发掘他们自己的问题并合作解决。
•“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
【感悟】这里讲到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要有整体教育的观念,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关联,身与心的关联等等配合加速学习。关于建构主义之前也讨论过,是要求学生自己主动投入学习,建构意义,通过内外对话,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解决问题。
★ 研究性学习: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形态。
★ 特点:
•开放式问题 •真实性情境
•渐进式解决 •发展性评价
★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课堂,传统的学科,传统的评价制度,牵涉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崭新的课程领域。
★ 研究性学习:通过探究活动,表达活动,交流活动,增长学生的实践技能——探究、表达、交流的技能。
☞马克斯•范梅南: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体验可以开启我们的理解力,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感。
★ 研究性学习问题的形成取决于:问题的内在价值,学生的内在兴趣和聚焦能力。有效的课题研究必须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程度。
【感悟】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学习,通过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提到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对学生而言可以多角度多观点解决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提到真实情境性,这里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回归生活,从生活走进学习,从学习回归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增加生活体验,更具有现实意义。最后还谈到一点关于发展性评价的问题,其实通过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是一种尊重学生差异的评价方式,通过这种评价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提升学生发展的个人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兴趣,学生合作交流,学科型,课外型研究性学习为主线,打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知世界,体验生活。
★ 课程行动研究:基于研究的问题解决过程,研究的主题源于学校环境的脉络;实施过程兼具研究与行动两大侧面;主持者兼具研究者与行动者的角色;研究结果要提现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之中。
★ 研究并不追求精确的研究结果和理论建构,而在于解决具体情境中教师直面的问题,得以教学品质的“改进”。
★ 课程行动研究:
•教师即研究者:课程行动研究是“参与性”的,“合作性”的,“批判性”的。
•课程即实践:课程并不是教师原封不动地接受套装的大纲或教材,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批判性地验证的假设。
•课堂即实验者:“课程”帮助教师再构建知识观及教师观,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合作,反思他们的教学,不断地再建构呈现知识的方式,这是一种课程发展。
【感悟】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而课程行动研究则突出教师的重要性,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对教学品质的改进;在面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策略时对课程的审视、考察、度量等等都影响着课程的结果。所以这里提到教师是研究者,要求教师对“课程行动研究”要有“参与性”、“批判性”、“合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