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水到哪里去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这些水去哪儿了呢?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通过让学生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丰富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时,已对水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了解到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人类离不开水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一、探索过程
1.用湿毛巾写“水”字,学生观察“水”字有什么变化?(预测:水渐渐消失)
2.提问:它到哪里去了呢?板书课题(学生猜想)
3.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4.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
①引导方法,观察玻璃上水的蒸发。讲述:同学们,这只是猜想,科学研究得讲究证据,我们需近距离来观察水的蒸发才行。给每一组发一块玻璃,可以把水放在玻璃上,近距离的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
②指导操作。给每2位同学准备一块玻璃片、一小杯水、棉签,用棉签蘸一些水,在玻片上划一划,水就会留在玻璃片上。把玻片放平,静静观察。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预设:用感官进行有效的观察)
③小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记录,扫描学生观察记录。
④师生交流。在学生观察的时候,老师将表格收齐,并进行统计,把统计情况呈现在投影上,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记录。
⑤观察总结。通过观察发现,水在玻璃上渐渐不见,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水蒸气。
⑥根据水蒸气的特点再次引发猜想:水变成水蒸气后去哪里了?
⑦总结。
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不在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就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液态的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气化现象,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就是水的蒸发现象。
二、比较:水和水蒸气
1.教师引导。水在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总结。
①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②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三、小组合作
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是不是都一样?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教师举例,如,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茶缸中,一个放在脸盆中,进行观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如温度、水表面积大小、水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实验课下完成,并且作好记录)
3.得出结论:
①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②水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③水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快,蒸发就越快。
课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时,我先通过湿手帕烧不坏的小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湿毛巾在黑板上写字的游戏让学生认识水会慢慢蒸发,使学生在感性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然后通过两个实验,用事实证明水蒸发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即蒸发吸热。在此基础上,了解水和水蒸气的异同。再通过练习,引出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得出结论。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到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