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学习“方法”,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学,因为正确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捷径。
但我更喜欢研究“方法论”,因为“方法”只能解决单一的问题,而“方法论”是解决一整套模型里的问题,它属于“底层思维”,属于“原理级”的解决方案。
《超级符号原理》就是一部关于营销的原理级解决方案——如何打造品牌的方法论。
它的理论很简单,因为它是底层的;
它的理论很颠覆,因为我们习惯了自己的思维定式;
它的理论可能不好学,因为我们常常乱动作,把简单搞复杂,以至于忘了初心,三人就成虎。
这本书其实并不好理解,我在最初阅读的过程中,常常被书中一堆“弯弯绕”的概念搞糊涂。
我也和看过此书的朋友讨论过,发现大家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也常常是五花八门,不得要领。
于是我在阅读了三遍此书,并听了华杉老师《品牌营销30讲》的基础上,我再次深耕此书,将我个人理解的概念、逻辑、精华,重新梳理了一遍,供自己“学而时习之”所用,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觉得也能从中收获一些参考,那就更好了。
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种梳理夹杂着很多我个人的理解,我必须声明一点:
“很可能,我说的全都是错的”。
第一部分:文化母体
人类的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母体
银河系、太阳系的运行“规律”,形成了人类生活的底层逻辑。比如,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生老病死。一切人类生活都是基于这些“规律”之上的。
这个“规律”被称作“母体”。
人类生活从“母体”的“规律”中,衍生出来的各种“文明的规律”,就是“文化母体”。
简单点说,“文化母体”就是“人类文明的生活规律”。
《超级符号原理》就是在告诉我们:
“你不是想卖货吗?你不是想打造品牌吗?没问题!你只要深入到人类的生活中去,把你的商品、你的品牌寄生到“文化母体”上去,销售必然发生”。
创新的前提是守旧
“人类的生活”就是“文化母体”,它有四个特点:
永不停歇、无所不包、循环往复、真实日常。
前两个特点很好理解,重点是后两个特点:“循环往复”和“真实日常”。
只有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循环往复”和“真实日常”,才能对“文化母体”这个概念做到深刻理解。
循环往复
循环往复,并不是一昧的重复,而是在重复当中去演化。
比如,人类以前出行靠马车,现在出行靠汽车。出行,就是循环;从马车到汽车,就是演化。
所以,当我们提到“创新”这个字眼时,一定不要把“创新”当成创造一个全新东西出来。
“创新”,首先必须先加入到“循环”当中,成为“循环”的一部分。
而“循环”就是“守旧”。
只有当我们的“创新”符合旧的循环时,才能在旧循环当中,加入创新的部分,这个时候创新才有根基,创新才有生命力。
真实日常
真实日常,就是一件又一件具体的事情,它不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比如,你说我们玩“游戏”,这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为游戏的形式太多,每个人对游戏的理解也不一样;
但如果你说我们过“春节”,那大家就会有共识,因为它是一件又一件具体的事:写春联、贴福字、打年货、放鞭炮、走亲戚、发红包……
文化母体,是以仪式和符号的形式出现的
文化母体是不可抗拒的。
文化母体是必然发生的。
母体发生的时候是集体无意识的,是在潜意识当中进行的,参与母体的人是自发性卷入的。
那么“文化母体”以什么形式出现呢?
答案是,仪式和符号。
“春节”是一个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的“文化母体”。
放鞭炮、走亲戚、吃年饭,就是春节的仪式。
福字、春联、红包,就是春节的符号。
“春节”从汉代一直沿袭下来,几千年的历史了,这套“文化母体”从未改变,但是这个文化母体里的仪式和符号,有一些更换了,有一些增加了……
比如,春晚,是春节里新增加的仪式;
比如微信红包,成了新的红包符号……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上洗手间,就是一个“文化母体”。
♂♀就是“符号”;
往马桶上一坐,就是仪式。
远古的人是去荒野解决问题,古人在茅房解决问题,现代人在洗手间解决问题……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不可抗拒、真实日常,又在不断演化……
把品牌寄生到“文化母体”中去
文化母体,必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不可抗拒、真实日常。
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品牌,寄生在文化母体之上,那么母体在,品牌在,母体一千年,品牌一千年。
那么如何实现品牌寄生呢?
分四步走:
1、我们先找到过去发生过无数次的“母体场景”
2、然后确认商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3、设计商品参与扮演角色的方式是什么?
4、最后,通过改造并占领特定文化母体中的符号和仪式。
母体一旦循环至此,购买必将发生。
只要实现了品牌寄生,购买也就必然发生。
举个例子,西贝品牌。
西贝的“I love 莜”,改造了“I love you”这个传统符号。
“西贝亲嘴打折节”参与到情人节的母体仪式当中,获得了生命力。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品牌活动,而是成为了“情人节”这个母体中的一部分。
通过仪式,将品牌寄生在母体之中,这是典型的品牌寄生案例。
就像春晚本来只是个产品,但它进入了春节这个母体之后,成为了新的母体仪式,它就成为了文化母体的一部分。
这就是品牌寄生。
只要找到文化母体,占领文化母体,就必然产生销售。
让产品成为母体的道具
找到文化母体,占领文化母体,就必然产生销售。
这是因为母体一旦发生,人们就需要道具,只要你的商品能够扮演文化母体中的道具,你就可以把它们卖出去。
比如,美国哈根达斯冰淇淋和中秋节八竿子都打不着,但它却成功的分到了中秋节的红利,为啥?凭啥?
因为它成了中秋节的“道具”。
哈根达斯只不过把冰淇淋包进了月饼馅儿,它就变成了中秋节这个文化母体的道具之一了。
接下来,还会有哈根达斯粽子,哈根达斯饺子、哈根达斯元宵……
不管你本来是什么?只要你顺理成章的进入母体、进入仪式,成为道具,就会有购买发生。
哈根达斯的案例,很好的给我们开了一个脑洞——一切皆有可能
只要是母体,你就有办法占领它,而一旦占领了它,你就能实现销售。
借助符号占领文化母体
哈根达斯为啥能成功入侵中秋节?
是符号把冰淇淋变成了月饼,而不是哈根达斯本身。
参与中秋节这场仪式的人,他只认符号。
品牌寄生是通过符号、仪式来实现的。
符号、仪式越强烈,品牌的寄生能力就越强。
比如,“亲嘴”比“牵手”强烈,如果不是“亲个嘴,打个折”而是“牵个手,打个折”,那就弱爆了,因为它不够强烈,戏剧性不够。
足够强烈的符号和仪式,才能够形成足够有力的寄生。
品牌寄生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从母体中来
找到母体,并找到寄生在母体的方式。
比如,你找到了“春节”这个母体,你选择的寄生方式是“春晚”这个产品,因为它可以从母体中导入流量。
第二步:到母体中去
与消费者互动,并被消费者买走。
比如,你通过“亲嘴节”,以打折的方式,让消费者参与并买走你的产品。
第三步:成为母体的一部分
能够牢牢寄生在母体上面。
比如,第一届春晚成功了,于是有了第二届、第三届、第N届……成了惯性。
第四步:壮大母体
通过销售、通过传播,让母体不断壮大。
比如,送礼就送脑白金,成为了人们的常识,于是壮大了送礼文化。
第二部分:购买理由
消费者身上携带着各种各样的母体。
比如有的人喜欢足球,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人喜欢高大上,有的人喜欢街头文化……
当我们找到某一个文化母体时,就相当于是找到了某一类消费者。
那怎么把我们的商品和品牌寄生上去呢?
你需要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理由。
购买理由,是对这个母体中的消费者说话。
购买理由,是要把消费者身上的母体唤醒。
购买理由,是表达品类,给出品种价值。
购买理由不是消费需求。
购买,都是被购买理由驱动的;不存在没有购买理由的购买。
一个人饿了,他的需求只是吃东西。
至于他是吃包子,还是吃油条、或者吃煎饼果子,这不是需求,这是选择。
这个选择,是由购买理由驱动的。
比如,他先看到一老汉卖包子,挺便宜,才1元。再看旁边,还一小姑娘,长得好看,卖煎饼果子,贵了点,3元。但小姑娘怪好看的,心头微微一颤,于是购买了煎饼果子。
购买,是购买理由驱动的,不是需求驱动的。
购买,它是心理上的打动,而不是说服。
购买理由,必须通过母体词语说话,才能唤醒消费者身上的母体,而消费者一旦被唤醒,他就被你打动了。
购买理由,就是从母体中,找到一个超级句式。
什么是超级句式?怎么找呢?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著名节目《东方时空》的slogn叫“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这就是一个超级句式。
因为《东方时空》在央视火了一二十年,这句话已经深深的植入到消费者的脑袋里了。
我们如果在自己的产品上植入这个“超级句式”,就能极大地提升信息传播的速度。
因为消费者对超级句式非常熟悉,我们只需要把商品信息植入到已经存在消费者脑袋里面的信息中。
“I LOVE YOU”是一个超级句式。
西贝巧妙的把其中的YOU换成了“莜”,一目了然,过目不忘。
超级句式,就是消费者脑袋里本来就有的句式。
所以,顺口溜、口头禅、押韵的话,都是超级句式。
购买理由必须表达品种价值
我们要卖一个包子,我们不能给消费者的购买理由是“我卖肉包子”。
因为肉包子是品类价值,别人也可以卖肉包子。
我们和竞争者永远是做品类竞争。
我们的购买理由也不能说是“好吃”。因为“好吃”无法定义。
但我们的购买理由可以是:我们卖的包子肥肉和瘦肉是4:6,这就是一个品种价值了。
消费者购买的不是产品,而是购买理由。
消费者购买了产品之后,验证了这个购买理由,消费者就会认同品牌,以后就会继续购买这个品牌。
当我们向消费者介绍一个产品时,我们跟他介绍的就是购买理由。而当消费者发现产品与购买理由不相符的时候,产品就没有了生命。
包装,就是放大购买理由。
营销,就是传播购买理由。
文案,就是证明购买理由。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购买理由展开的,一切都是为购买理由服务的。
所以,我们要确定购买理由一定是来自文化母体的。
第三部分 超级符号
哲学家说,现象是流变的,但现象背后的本体是不变的。
这句话如果还原到我们的现实中,那就是:
产品是流水的,符号是永恒的。
产品永远在变,不变的是符号。
闹钟消失了,但闹钟的符号钻进了手机;
挂历消失了,但挂历的符号钻进了手机;
座机消失了,但手机里电话的符号,小孩子都知道,只要一按就能打电话。
占据文化母体的关键是占据符号、词语、仪式
当我们说文化母体,首先在我们脑海里出现的,应该是一套符号、词语、仪式。
说到春节,我们脑海里会出现鞭炮、春联、包饺子、新年好、发红包、吃团圆饭……;
说到端午节,我们脑海里会出现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
说到中秋节,我们脑海里会出现月饼、圆月、一家人赏月……
案例:微信红包
第一步:微信红包占领了红包这个词语;
第二步:微信红包占领了红包这个符号;
第三步:把它的产品用红包包起来,在春节使用,占住了春节发红包的仪式。
因为母体一定要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才是最强大的、最活跃的,所以一夜之间,全国上下到处都在发红包。
为什么支付宝用了那么多年才获得这些注册客户,而微信只用了几天?因为它找到了一个母体,通过符号、词语和仪式占据了母体。
消费者看到这个符号时,就立刻被唤醒,激活了他的母体行为,然后他参与进来使用这个产品。
母体当中蕴含着巨大的购买潜力。微信红包通过符号和仪式占领的“发红包”,成为了发红包母体的新仪式。所以这个产品是极其成功的。
从符号到超级符号
符号人人都可以用,比如微信红包火了,支付号也可以发红包了,甚至现在所有的app都在使用“红包”这个符号。
这样一来,我们所努力而来的竞争优势,由于跟竞争对手一模一样,反而被削弱了。
所以,我们必须把传统符号改造成我们的注册商标,实现保护,形成我们的资产。
这就是从符号到超级符号的过程。
超级符号是私有财产
超级符号是通过对传统符号的改造,使之成为注册商标,成为私有财产,通过占有它,让竞争对手无法使用。
以上案例再次说明,超级符号是一个知识产权。
对传统符号的改造,是依据购买理由来进行的。
超级符号的特征是,可注册、可识别、可描述。
超级符号是工作的起点和终点
我们工作的起点,是寻找文化母体、描述文化母体,根据文化母体和产品的关系,得出购买理由。
在文化母体的符号系统当中,寻找传统符号,再根据购买理由,对传统符号进行改造,这就得到了超级符号。
超级符号,就是品牌的“识别符号”。
建立超级符号,就是建立“品牌认知”。
进而通过产品,积累“品牌资产”。
品牌资产的积累,就是超级符号的壮大。
我们在开发一个产品时,首先要明确我们的产品,将建立起一个什么样的超级符号。
如果我们的产品无法建立超级符号,那么我们就是在走一条没有终点的道路。没有终点,就没有方向。
第四部分 货架思维
我们的商品是在“货架”上和消费者相遇的。
货架的定义是:
商品或者品牌的信息,和消费者沟通的地方。
所以,只要能和消费者沟通的地方,都是货架,而不一定是真正的摆放货物的架子。
甚至,货架是无处不在的。只要品牌信息流过的地方,都是货架。
货架的特征:
1、货架有A、B两面:
A面是商品,B面是消费者。
2、信息环境
我们的信息+无数竞争对手的信息
这是个信息汪洋的环境。
让我们的产品,从这个信息汪洋的环境中跳出来,就是“货架思维”。
一个产品中,最关键的点,就是和消费者第一次发生沟通的那个点。
它包括三个维度:
1)视觉冲击力
2)消费者是否感兴趣
3)沟通效率
我们的商品想要卖出去,就需要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理由。
购买理由是激活文化母体,使产品能够寄生到母体活动当中。
文化母体的代表性语言,是“超级符号”系统:
1)用“超级符号”强化视觉冲击力
2)用“超级词语”告诉消费者的需求
3)用“超级句式”加快沟通效率
用“超级符号”和消费者沟通,把购买理由表达出来,让沟通得以发生。
“超级符号”的价值是“稳定的”,能够提供稳定的预期。有这个预期的人,就会购买。
所以,“有超级符号”的产品比“没有超级符号”的产品,与消费者沟通力要强很多。
超级符号是永恒的。创造一个永恒的超级符号,是我们一辈子的工作。
总结:超级符号原理,就是借助超级符号放大购买理由,使商品和品牌寄生在某个文化母体中,在货架上第一时间与消费者达成沟通。